收藏本站  |  首页  |  微信  |  微博
首页 > 文艺创作 > 文学作品
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四:创建立意的因果与相关/刘海涛
作者:刘海涛   时间:2019年10月11日   点击数:39637

       在前二讲中,我们对微型小说文体运用“因果思维”和“相关思维”来展开创作运思做了描述,这一讲我们通过对作家作品具体的解读来进一步阐释两种微型小说构思思维与立意方法。

      梳理李永康的微型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数量较多的作品,明显地表现了三种故事形态:第一,以《十二岁出门远行》《有那么一天》等为代表,这是一种有独特材料、表达独特体验的生活故事;第二,以《新守株待兔》《吹气球游戏》为代表,是一种变形生活的现实故事;第三,以《两棵树》《失乐园》《中国传奇》为代表,那就是用纪实方式叙述一种超现实的寓言故事或科幻故事了。尽管把李永康的作品做了这么一种独特的、变形的、超现实的粗略分类,但我们仍能明显地发现并分析出,这三类不同题材形态的故事,都与他作品的创意有一种:或者是“因果关系”,或者是“相关关系”的艺术联系。无论哪一种情况,可以更进一步明确地说:李永康的微型小说立意,通过全破、半破、留白等方法创建的微型小说“相关立意”在数量上超过了“因果立意”。

    《知道又怎样》本来是一个陶陶和彬彬不同命运的因果故事,但作家最终却在这个“斜升结局”的因果材料里创建了一个“相关立意”。仔细分析、体味李永康的这种写法首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微型小说“因果立意”和“相关立意”的微妙之处。《知道又怎样》用了4个情节单元讲述了陶陶和彬彬两个人20多年中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A. 作为弟弟,彬彬因长得高大不服陶陶;他耍计谋和陶陶比赛,输了以后就向奶奶告状,并很任性地对奶奶和陶陶发脾气。

      B. 陶陶读书成绩好,连续考上重点中学和师范大学,毕业后去了一所重点中学当数学老师;而彬彬成绩一般,进了职高,毕业后到建筑工地扎钢筋。

      C. 陶陶结婚,对象竟是彬彬初中时的初恋。而彬彬此时仍是建筑工,无法实现奶奶的结婚成家的愿望。

      D. 陶陶带着爱人和孩子去逛街;彬彬恰巧在建筑工地的高架上;他以为陶陶一家看见了他,心一慌,就从高架上摔下而亡。

      E. 陶陶一家根本不知道是彬彬看见他后受刺激摔下的,陶陶只是从当晚电视的城市新闻中得知彬彬的死讯。陶陶说:“多好的同学,说没就没了。”

      这是一个写两人从小到大的兄弟同学绝不相同的命运,两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呢?作家没有讲,这也不是作家叙事的重点。而彬彬是在建筑高架上看到陶陶一家后失足摔下,这中间的“因果”我们读者完全清楚——彬彬的死因与不知情的陶陶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作家在这里却把这个写实故事的意外结局,由明确的、我们读者完全知道的“因果关系”转换为“相关关系”来展开叙述,看作品的最后一句话——“陶陶当然不知道彬彬的死因和他有关——知道了又能怎样呢?”

      李永康在作品的结尾是把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故事底蕴有意识地处理成“相关立意”。用的叙述方法是“作品人物不知道,而作家和读者全知道”。作品最有力量的是一个“金句式”的结语——“知道了又能怎样呢”——这是一句对“相关立意”的“半破式”的提示。这个“半破式”的“相关立意”使一个常见的、普通人物不同命运的概括立刻提升到了一个人生哲理的高度。彬彬的死亡结局在故事中与陶陶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的;但作家就是提示我们读者认定彬彬的死与陶陶只是“相关”而不是“因果”——这实际上是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大哲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命运和别人没有直接关系,只和自己的主观努力有关连。如果彬彬从小不任性,如果不被溺爱,如果自己能知耻而奋进,那他的人生这是另一种样子,只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创造自己美好向上的人生。可以设想,彬彬如果考上大学,能够和自己初中的初恋共同创造新的人生,彬彬能够去当建筑小工、还会看到自己的初恋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结婚生子而大受刺激吗?

      李永康在此把一个明显的“因果故事”有意创建了一个微型小说的“相关立意”,这是很有创新意义的一种微型小说创作的新探索。我们人类一个惯常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寻找大千世界的“因果联系”,并以此来发现、归纳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而如今的大部分微型小说作品,也就是这样——通过在短小篇幅中发现和表达有独特反常形态的传奇故事的“因果”,帮助人们理解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实现微型小说文体的阅读情趣。这是目前微型小说创作中的一个“主流”和“强项”。而李永康的微型小说创作有些“逆袭”,他有意识地探索原生态生活的真相与本质。在大数据时代,有意地避开作家主观意识强烈的“因果描写”,而追寻生活原生态的“相关关系”,这就是微型小说文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的有深度的认识,这种微型小说创意写作的新实验,将会进一步拓宽我们对现实生活、对微型小说文体的认识。

      现在就从这样的角度来研究李永康这三类故事的立意方法。《十二岁出门远行》比较能代表李永康这种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这篇作品的故事形态的独特性是作家是站在今天成人的视角来回溯少年时代的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我”一个人走了80里山路去县城看住院的父亲,但历经种种困难终于到达县城医院后,父亲却刚刚出院回家了,父子俩在这80多里的山路上竟没有相遇。这个故事内核包涵了若干个独特的细节和一个反转式结局。从微型小说文体特征来讲,这样的微型小说故事内核的性质和内涵最符合微型小说目前的传统的“强项”写法。但我们现在主要讨论的是作家对故事材料和立意的与众不同的新写法。

       作家用了主要的篇幅描写出了一个12岁的少年第一次走出大山时的独特感觉——临行前,妈妈的千叮咛万嘱咐;出了门后他看到路边雾中的各种花草;看到了“如针一样细的秧苗”,“金黄返油绿”的稻田;走上坑坑洼洼的山路后,想追拖拉机搭车又怕藏在裤裆里的钱掉了的矛盾心理;跟着驴车走并和车把式的趣谈······这一切,描写、渲染得十分主观情绪化,作家把一个12岁少年第一次出远门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得非常动人。可以说,这种人生中不可多得、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被作家写实了、写透了;这写实了、写透了的人生独特体验就构成了这篇微型小说的“重头戏”。而到了那个意料之外的转折性结尾,一般的作家会在此做足微型小说反转结局的重头文章,但作家在这里却是一句简洁的概述——“爸早上已经出院回家了。我二话没说,撒腿就打了转身。”倒是这个“反转结局”的尾声描写非常感人——妈发现了她给“我”做中饭的玉米窝头还没有吃;爸用虚弱的声音吩咐妈,赶快去抱捆柴火进来烧盆滚水给娃烫烫脚。娃娃今天走了八十多里地呢!“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在饭桌上就呜呜地大声哭了起来。

       作家的描述的着力点并不在那个“反转式结局”的意外。而是在于父母对年仅12岁少年所承受的生活磨难的关爱。这篇作品的“相关立意”是什么呢?作家用文学的笔法写透了“我”走80里山路的种种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山区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活艰辛和在这种生活艰辛中的父爱与母爱;这种能艺术地表达和概括的独特体验的故事,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想去医院看父亲而父亲又刚好出院”的反转故事。作家的创作构思不是解答这个“传奇因果”,而是鲜活地原生态地写出与这个独特故事所有相连的独特情感和情绪,这种“相关的立意”,它的内涵与外延,它的人生传奇的内涵和人性父爱的外延,被极大地扩展了、延伸了。《十二岁出门远行》启迪我们:在微型小说创意写作中,有意地追寻、探索“相关立意”会是一种微型小说创作别具一格的写法。

      根据上述我们对李永康微型小说作品立意方法的分析,现在请同学们对作家的另一篇作品《修壶记》做一个“读写练习”:《修壶记》的故事内核如何概括?这个故事内核展开后是反转式结局还是斜升式结局?根据你判断的这个故事结局类型,这篇作品有几层立意?是批评修壶师傅没本事,只知道收客户的钱吗?还是概括了一个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的尴尬的“两难处境”呢?如果说两种立意均有,那么第二种立意的内涵,与整个故事情节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呢?你认为这篇《修壶记》是否体现了微型小说创意写作的一种特定的写法呢?

 

     (《创建立意的因果与相关》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2期,即将收入《创意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QQ图片20200715105241.png


    《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2期

  

       作者:刘海涛,1955年7月出生。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二级教授、原党委副书记。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第八届主席团成员,湛江市作协名誉主席。兼任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国写作学会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会长,广东写作学会会长。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第四届金麻雀小小说奖理论奖等。长期以来致力于微型小说理论、写作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任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写作》教材执行主编。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写作》《新华文学》(新加坡)等海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研究成果被译成日文在日本报刊连载。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10部:《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规律与技法》《现代人的小说世界》《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叙述策略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写作的转型与创意》《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二卷本)。主编教材和论文集9部:《现代写作学原理纲要》,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现代读写说:高师写作学新稿》,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小说的读与写》,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写作学新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文艺鉴赏概论》(主编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 届主席团成员,湛江市作协名誉主席。兼任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国写作学会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会长,广东写作学会会长。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第四届金麻雀小小说奖理论奖等。长期以来致力于微型小说理论、写作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任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写作》教材执行主编。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写作》《新华文学》(新加坡)等海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研究成果被译成日文在日本报刊连载。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10部:《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规律与技法》《现代人的小说世界》《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叙述策略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写作的转型与创意》《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二卷本)。主编教材和论文集9部:《现代写作学原理纲要》,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现代读写说:高师写作学新稿》,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小说的读与写》,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写作学新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文艺鉴赏概论》(主编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 

上一篇: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五: 一部小小说的传奇 /向荣 下一篇: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三: “小小说文体形式感”的凝练与创新 /刘海涛
联系电话:028-82722259
地址:中国·四川 成都市温江区文庙街6号
邮编:611130
技术支持:成都全景
蜀ICP备1701700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50173
公安备案号:备200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