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首页  |  微信  |  微博
首页 > 文化资讯 > 详细
温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及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24年版)
作者:温江区文化馆   时间:2024年06月24日   点击数:4406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 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

民间美术:川派盆景技艺          (申报时间:2011年)           

(二)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

民间舞蹈:蛾蛾灯            (申报时间:2010年)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申报时间:2022年)

民间美术:寿安花木编艺      (申报时间:2022年)

(三)录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

1.民间文学:  鱼凫传说        (申报时间:2010年)

2、民间美术:   糖画          (申报时间:2008年)

  川派盆景盘扎技艺  (申报时间:2008年)

3、民间舞蹈:   牛灯          (申报时间:2008年)     

4、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温江酥糖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10年)

5、民俗:   九斗碗习俗       (申报时间:2012年)

(四)录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1项)

1、民间文学: 金马河传说 (申报时间:2010年)

连二里市传说(申报时间:2010年)

2、民间音乐: 佛呗古曲(申报时间:2010年)

古琴 (申报时间:2018年)

3、传统戏剧:   川  剧(申报时间:2008年)

4、曲    艺:   四川车灯(申报时间:2010年)

四川清音(申报时间:2008年)

连    萧(申报时间:2010年)

金 钱 板(申报时间:2008年)  、

5、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峨眉皇令派武术    (申报时间:2010年)

盘破手武术        (申报时间:2020年)

6、民    俗:  

开秧门            (申报时间:2018年)

春倌说春          (申报时间:2020年)

叶氏采耳          (申报时间:2023年)

7、传统医药:

“张螃蟹”骨科中药炮制技艺(申报时间:2020年)

    8、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1)国力白酒酿造技艺       (申报时间:2020年)

(2)窝窝醪糟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0年)

(3)庶民居岳氏藿香鲫鱼制作技艺(申报时间:2020年)

(4)墩笃温江肥儿粉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0年)

(5)金宫水煮鱼调料传统制作技艺(申报时间:2020年)

(6)肖氏传统锔瓷技艺       (申报时间:2023年)

(7)蜡染技艺               (申报时间:2023年)

(8)兔公馆酱烧底料传统制作技艺(申报时间:2023年)

(9)鲜椒豆瓣酱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3年)

(10)蒙氏叫花鸡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3年)

(11)张氏油泼泥鳅传统制作技艺(申报时间:2023年)

(12)温江糖醋蒜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3年)

(13)万春卤菜烹饪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3年)

(14)辣子鸡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3年)

(15)红烧牛肉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3年)

(16)金宫麻辣牛油火锅底料传统制作技艺(申报时间:2023年)

(17)鱼头火锅底料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 (18)白果炖鸡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19) 古法旗袍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

(20)干煸肘子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

(21)藿香豇豆鱼烹饪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

(22)牛油火锅底料制作技艺(龙腾火锅)   (申报时间:2024年)

(23)郑氏卤料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

(24)温江公平红烧兔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

(25)五味抄手制作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

(26)斫琴技艺               (申报时间:2024年)

二、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人

(1)蛾蛾灯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  章     (申报时间:2011年)

(2)川派盆景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世勋     (申报时间:2021年)

2、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

(1)糖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蔡美林     (申报时间:2011年)

(2)牛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黄  建     (申报时间:2011年)

(3)温江酥糖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尚秋     (申报时间:2011年)

(4)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夏成祥     (申报时间:2011年)冉光涛    (申报时间:2023年)

(5)寿安花木编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漆康林(申报时间:2023年)

(6)川派盆景盘扎技艺: 胡开强(申报时间:2023年)

3、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

(1)川派盆景盘扎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均、陈宏宇、陈志贵

(2)寿安花木编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纪东、薛刚、张昌伦、胡启根

(3)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  旭、容百川

(4)峨眉皇令派武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汉斌、张  玉

(5)国力白酒(浓香型大曲)酿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俊杰

(6)墩笃温江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晓露

(7)金宫水煮鱼调料传统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龚永泽

(8)窝窝醪糟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继勇

(9)肖氏传统锔瓷技艺:肖鹏

(10)兔公馆酱烧底料传统制作技艺; 伍开云

(11)蜡染技艺:谢宝高

(12)盘破手武术:乔旭

(13)张氏油泼泥鳅传统制作技艺:张军

三、传承基地(3所)

川派盆景盘扎技艺传承基地、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传承基地

温江酥糖制作技艺传习所

 各级保护名录项目内容简介

一、国家级项目(1项)

 川派盆景技艺

     盆景技艺(川派盆景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美术。川派盆景技艺经过历代盆景艺人的摸索和实践,在制作技艺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是中国传统盆景的四大流派之一。川派盆景技艺相传起源于蜀汉时期,五代时的川派盆景艺术已是独树一帜,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形成独特的造型流派和技艺风格。从制作技艺的风格来看,川派盆景技艺可分为规律类树桩盆景蟠扎技艺、自然类树桩造型、山石盆景造型技艺、树石组合类盆景制作技艺四种类型。       

二、省级项目(3项)                    


蛾蛾灯舞

   “蛾蛾灯”流传于温江县、郫县、德阳市一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蛾蛾灯”的产生与川西平原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是模拟独轮鸡公车载人、行路等生活场景的民间灯类舞蹈,通过祖孙赶集;鸡公车上坡下坎;爷逗孙;孙扑蝶等情景内容形式,主要表达他们对美好家园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生态和谐的愉悦心情。

“蛾蛾灯”是四川特有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更是川西平原珍贵的艺术资源,它充分展现和刻画了勤劳智慧的川西坝子人民丰富的生活情趣与诙谐幽默的性格形象。


寿安花木编艺

      项目简介: 据史料记载,元朝至明末,由于战乱,天灾人祸,花木的发展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衰败低潮期,到了清代,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振兴,花卉园艺随之发展。并兴起复修寺庙,私家庭园编篱和花木盆景蟠扎之风。史传明末清初,今岷江村(孙家庵)原建有岷江禅院,其大院坝里曾精刺扎了一道约七丈长(约23米)的紫薇屏,与古庙两侧的禅房和圆门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其编艺造型艺术水平,在区境首屈一指。清嘉庆时,游赏之风盛行。清末民初,川西平坝的农家花圃、编篱栏舍之风盛行,其编艺从旧时竹编发展到花木编扎,如寿安的“高篱寨”、永宁的“花篱寨”等,其大户人家常雇花工用紫薇或木荆花条编成篱笆,一般农户则多用竹子和水丝条编扎。有的还在篱笆上配栽有七里香花卉,故又称七里花香寨。编扎工艺之精巧,令人赏心悦目。此时,城乡集市花贩遍布,庭院摆设盆景花卉风靡一时。且以树桩盆景最受人青睐。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温江境有花木82种(含花属45种),成都及郊县蟠扎树桩盆景的花农有60多人。其中寿安乡清水村花农,陈友松于光绪三年(1906年)师承祖传技艺,自建园囿,专事树桩盆景蟠扎,继由其子陈树山,后由其孙陈开钦经营,陈氏盆景技艺精湛,尤以桩头“掉拐法”自成流派,独树一帜,与成都的陈之圃、崇州的陈云华、都江堰的杨茂胜等川派园艺大师齐名,在成都盆景界誉称“三陈一杨”,驰名川西。

       温江寿安天星村,是四川省的“花木之乡”,也是川派盆景盘扎技艺的发源地,温江寿安是花木编艺产业集民俗文化集萃地、花木集萃地、编艺文化集群地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编艺小镇”。寿安镇已建成花木编艺文化主题小镇和500亩园区核心区,拥有编艺师400余人

      寿安天星村编艺的制作工具为棕丝、棕绳、剪子、锯子、花盆、座子,选择的编艺材料为紫薇、女贞、桂花、杜鹃、海棠等,编艺的方法主要为分两大类,一类是菱形编艺,一类是流线形编艺,各种植物经过编艺师的创作,造型也是多达上百种,工艺字、各种动物、人物、花篱、十二生肖、中国结、亭子、花瓶、遮阳伞……

寿安编艺一种缠绕指尖的艺术,各类编艺产品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美轮美奂、独具一格、令人叫绝。让编艺大师痴迷,令人神往!


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

      清乾隆年间,江西金溪县人郑豫昭、彭永年迁来温江城关开设铨盛号、海天春号酱园。民国期间,酱园业逐步发展,产品很多,其中滴窝油色香味俱佳,是温江的传统名产品。独具一格的“温泉牌”窝油,又名“温江白酱油”,系选用上等黄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天然发酵,日晒夜露5至8个月后,制成酱胚,装入木桶内,成熟酱胚遇冷回润产生的汁液,顺缝滴入窝内,故称窝油或滴窝油。抗日战争时期,经入川的外省人士食用后广为介绍而名传四方。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滴窝油具有质浓色鲜,芳香味醇,久储不变质的特色,是烹调的优质佐料。

 

三、市级项目(6项)


川派盆景盘扎技艺

       川派盆景盘扎技艺起源于清代,以成都为代表。作为有150余年发展历史的温江川派盆盘扎景技艺,有着悠久的重要影响,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源远流长,是川派盆景的干支,川西盆景艺术的佼佼者。温江盆景盘扎技艺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古雅的艺术风格而驰誉。温江盆景盘扎技艺有独特魅力,它以“十大身法”为技术核心(即:掉拐法、接弯掉拐法、滾龙抱柱法、三弯九倒拐法、方拐法、对拐法、大弯垂枝法、直身加冕法、立身照足法、巧借法),常以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等为素材,利用人工的各种手法进行创作,形成规律类和寓意于形、挥洒自如的自然类,以古雅奇特、虬曲多姿、悬根露爪为特色一方面再现大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动地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理想。所以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九斗碗习俗

    “九斗碗”,也有人叫“九大碗”,学名三蒸九扣席,是川西农村民间红白喜事摆办的酒席。因其有九碗主菜而得名。始于清代,最初是秋后农民为庆丰收宴请亲友乡邻举办的,以后发展为婚娶、祝寿、迎春以及办丧事时聚会筵席。一般多用猪、鸡、鸭、鱼和自产的蔬菜瓜果为原料,烹制成丰盛而实惠的菜肴。上席的菜肴以蒸扣为主,习惯称为“三蒸九扣”或“九大碗”、“九斗碗”。


糖  画

       糖画,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时期,在新年来临之际,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糖画就作为祭祖祭祀和神灵的祭祀供品之一。糖画,俗称“糖饼儿”。系在明代“糖丞相”传统技艺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一种工艺美术,长期流传于川西民间,据《坚瓠补集》载,明俗过新年祭神,“熔就糖霜”,印铸成各种飞禽走兽和人物,亦可作为礼品。因其所铸的文臣“袍笏轩昂”,故当时人称呼为“糖丞相”。后经操此业的民间艺人吸取皮影的造型,加以改进,故又称“糖影儿”。艺人将红糖或白糖放入铜瓢内加热熔化,用铜勺舀糖液在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绘成飞禽走兽、花卉人物,然后用细竹签支撑,即成糖画,其形态各异、酥可观赏,食用起来酥、脆、香、甜。此后糖画艺术流于民间,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观之若画,食之甘甜,很是招人喜爱,尤其受小孩子的喜爱,故流传至今。


温江酥糖制作技艺

       温江酥糖,起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为温江寿安马敬山、马卓运兄弟所发明,为温江纯手工制作糖果的代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分布在温江寿安、柳江(和盛镇)一带,后传入温江城区并发展了多家老字号店铺和各种品牌产品。酥糖在温江乃至成都地区享有一定的盛誉。温江酥糖工艺独特、考究,具有甜、香、酥、脆、化渣、爽口不粘牙、营养丰富等特点。


鱼凫传说

       传说4000多年前,一个崇拜鱼的部落和一个崇拜凫的部落结为部落联盟,迁徙到成都平原,经过征战建立了辉煌的古蜀鱼凫王国。这是个以农耕为主,狩猎和渔业为辅的奴隶制国家。它拥有与中原地区相媲美的青铜工艺和堆积如山的财富。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印证,温江正是这鱼凫王国的发祥地。鱼凫王及鱼凫王妃墓都在其境内,鱼凫村遗址更是被列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该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江作为鱼凫王朝的发祥地,有关鱼凫的传说故事很多,流传很广的就有“鱼凫王大战饮马河”、“鱼凫架桥”、“鱼神节的由来”等,饮马河、鱼凫桥等地名至今尚存。每年的三月十六日为鱼神节,人们都有到河里去放河灯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鱼凫王奋勇保护自己的都城鱼凫城的故事,鱼凫王与花莲公主的爱情故事,更是美丽动人,表现了鱼凫部落来到温江建都后与当地土著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


永盛牛灯

       永盛牛灯是明清以来流传于石磊村的民间耕牛舞蹈文艺表演,伴有山歌清唱,唱腔流畅质朴,悠扬婉转,展现农民喜获丰收的好心情,很具地方民俗风味。每逢佳节,牛灯队就会走村入院,进行表演,以庆丰收和来年好运。它一般是一人扮演牧童,二人头戴道具扮牛,牧童在锣鼓声中摹拟日常喂牛、牵牛、与牛嬉戏、玩耍等舞姿动作,最刺激的是牛发狂,不听主人使唤,狂奔乱跳,横冲直闯,急得牧童抓脑搔腮、不知所措,窘态万千的场面,逗得观众开怀大笑。

后来,为了迎合老百姓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永盛牛灯不断完善创新,表演人数不断增多,演艺难度不断加大,改由10余人表演,二人一组扮牛,一人扮主人,一人扮锣鼓手,另一较小个子的则冲当牧童,围绕有关牛的生活常识进行表演。如进行牛吃草、反刍、打滚、洗澡、耕作以及与主人和谐相处的画面,观赏性、娱乐性更浓。

      牛灯制作较为简单,在旧社会一般是用青竹编成“箢兜”扮牛头,用麻布作牛身,蓑衣草作牛尾。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牛灯已改用布匹作为制作材料,增添了梨头、耙子等道具,“原汁原味”色彩更加浓厚。永盛牛灯是极为稀缺的文化遗产,对传承历史文化、了解川西民俗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四、区级非遗项目(31项)


 金钱板

       金钱板源于明清时期,是流行于川、渝、云、贵等汉族聚居地的民间说唱艺术。金钱板在表演时,往往以说唱故事为主,因此它的唱词极富叙事特征,词中既有人物,又有情节,故事高潮叠伏,曲折生动,绘声绘色,引人入胜。金钱板的流派有“花派”、“杂派”和“清派”之分。金钱板的唱词又分为长篇唱段和短小的“书帽”两种。温江金钱板起源于清末,其艺人何明春是著名金钱板表演艺术家邹中新的徙弟,在唱腔上充分汲取川剧高腔的部分曲牌和四川民歌、山歌、号子乃至昆曲、胡琴、灯戏、弹戏的优点,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因此成为温江观众最喜爱的本土民间曲艺品种之一。他经常表演的书目有《武松赶会》、《闯三关》、《秀才过沟》等。近年来,温江创作的新曲目有:《军民情谊谱新篇》、《画魂》、《金温江》等。 


莲  萧

    “莲萧”亦称“霸王鞭”、“柳连柳”,表演时以两端嵌有铜钱的三尺竹棍作舞具兼击节乐器,载歌载舞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四川的城乡广为流行,地方特色浓郁,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有单人表演的单棍连萧和双棍连萧之分,独具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艺术特色。目前我区曲艺家协会已挖掘整理大量的传统曲目,在为传承和发扬这一具有浓郁四川地方特色地文艺表演节目而努力工作。 


四川车灯

       四川车灯起源于七百年前的元曲,是一种悠久的文化艺术,它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由民间的幺妹灯演变而来,当时的劳动人民,逢年过节进行各种农事活动,举办各种庆祝活动,都喜爱用唱车灯这种形式来体现群众的一种欢乐心情。演唱车灯的演员划着彩蓬船向观众走来,彩篷车用五颜六色的彩绸扎成,彩船内的车幺姑两手紧握栏杆,随着口中唱起的欢乐的民间小调起伏荡漾,彩船前头,一青年小伙子身着古装,眉开眼笑地与车幺姑对唱,他手持一木浆,木浆轻轻摇动,配合彩船起伏摇荡。两人喜笑颜开,边划边唱,一唱一和。这种流传于四川民间的艺术形式,被群众称为“车车灯”。由于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用民间语言表现历史事实,表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因而获得了人民的喜爱。


佛呗古曲

       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一样,是我国宝贵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吸收了相当多的民间音乐元素在其中,同时又有特殊的民族色彩和独立性。很多现在失传的中国古代乐曲至今还保留在佛教音乐中。

佛呗古曲是佛教音乐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梵呗古曲是以音乐语言赞佛、赞法、赞僧,是声曲和乐曲共同组成的统一形式,所有乐牌多数是唐宋的杂曲和元朝的曲子


金马河传说

      流经温江的金马河是泯江之正流,温江人民在金马河畔繁衍生息,利用水利,缔造出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如“金马奔腾”证明到了金马河的来历,“金马配金鞍”、“赵巧开业凿金马河”、“玉石堤的由来”等传说故事,既叙述了金马河神奇的由来,更说明了人们为治理金马河而开展的斗争事迹。治理水患特别是治理金马河是温江人民千百年来治理水利工程的重要工程,由此而演绎出来的神奇故事,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和智慧,无不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


四川清音

       清音,四川民间曲艺种类,在四川各地流行最广。又称唱月琴,唱小调,唱琵琶等。由明、清时期的民歌小调并融合多种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成分发展而来。柳城(温江)清音最初流传于清末,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解放后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唱等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柳城(温江)清音同四川清音一样,音乐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其传统曲目有:《断桥》《放风筝》《送公粮》《赶花会》《江姐上华蓥》等。 


连二里市传说

       连二里市位于温江区永盛镇。公元555年西魏恭帝二年,崇州、温江以崇江桥两头划界置县,在温江区永盛镇尚合村和崇州市羊马镇伏虎村形成一座约二里地的场镇,民间流传有“一足踏二县,一市连二乡”之说,连二里市由此而得名。连二里市的石鱼河据传就是因河中有石鱼而得名,至今还流传着神话故事《石鱼河的传说》及“石鱼对石鼓,银子万万五”等民间谚语


川  剧

       川剧顾名思义,是四川人的戏.其实川剧的范围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安,川剧的发展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川剧有5种声腔,千多种曲牌,现在经常用着仅有300多种曲牌,5种声腔是昆、高、胡、弹、灯。温江是川剧表演艺术家贾培之的故乡(温江镇子场贾家坝人)贾培之曾任西南川剧院院长,川剧在全国地方戏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川剧班社,有民国20年(1931)宋筱玉、李琼燕创办的“玉丰剧部”,民国27年(1938)戚亮斋创办的“汉江剧部”,民国35年(1946)梅绍芹创办的“鱼凫剧部”。解放后,温江地区川剧团、汉剧团长期驻扎温江。常年有川内各地的大小川剧演出团体到温江演出,几乎一日不隔。川剧玩友团体,上世纪30年代初有王仲纯组建的“群英社”,40年代初有陈善才、黄子夫组建的“和平俱乐部”。值得一提的是,“和平俱乐部”其成员全系青年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时四川大学的学生,常在温江活动,50、60年代有城关业余川剧团。80年代,寿安、玉石、永盛等乡镇又相继成立农民川剧团。1988 年温江川剧玩友协会成立,活动频繁。

      20多年来,温江川剧培养了大批观众,川剧名家及邻近区县演员、常来温江进行川剧演出。近年,温江区川剧玩友协会得到温江文化部门大力支持,拨专款数万元购置衣箱及桌椅之类道具。如今温江川剧玩友协会、温江区文化馆川


峨眉皇令派武术。

      主要拳种有火龙拳、四平拳、蹲桩拳。其中以火龙拳为皇令派代表拳法。峨眉皇令派武术主要特点。手法是以擒拿短打、挨肩挤靠、关、提、圈、盘、怀阴肘、莲花掌、压扣手为主要特点。拳法是以凤眼锤、掏锤、鸡克锤、直锤为主要特点。步法是以长三脚、八字型、蛇型步、兔儿脚为主要特点。


古  琴

       蜀派古琴艺术自正史起在四川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说3000多年)。中国琴史公认古琴的始祖伏羲乃今四川阆中人氏,“往来阆中与都广之间(都广即广都,即今成都双流)”。他倡导伐木斫琴,以琴德育民治国。正史《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孔子问乐苌弘,苌弘为孔子之师,苌弘乃四川资中人氏。今四川绵阳、资阳东汉墓中,出土不少陪葬的抚琴俑;在四川雅安汉代高颐阙上也刻有“师旷鼓琴图”,而四川发现的汉代画像砖上,有不少弹琴鼓瑟的场面。可见,四川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在四川人的文化生活中比较常见,受到人们的喜爱。

       古琴音乐本质上是文人音乐,文风盛则琴乐兴,蜀中古琴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流派,是以文化的繁荣为基础的。四川的琴人往往与文人分不开。西汉司马相如不仅是才华出众的辞赋家,也是技艺高超的琴家,他以琴曲《凤求凰》为媒,与卓文君喜结良缘。在他的《美人赋》中提到了《幽兰》、《白雪》等琴曲。东汉思想家扬雄,四川郫县人,对音乐和琴学颇有研究,撰有琴学专著《琴清英》。至唐代,诗仙李白琴、棋、诗、画俱全,关于琴的诗就有四十多首,他还为多首琴曲填写歌词,流传至今,如《雉朝飞》、《双燕离》、《幽涧泉》等。诗人陈子昂亦爱琴,常借琴寓人,以人明志。历史上,四川民间和寺院中还有一批琴艺高超的琴家,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记录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开秧门

      文化,呈现传统农耕壮观场面。跨越古今的开秧门仪式,鱼凫王手拿权杖,通过庄严、盛大的仪式活动,展示古蜀先民从渔猎到农耕,在成都平原建国安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对先祖的感恩、对自然的尊重。庄严厚重的祭祀仪式,让我们在钟鼓声中向天祈福。渔猎文化、农耕文明跨越千年,在今日的稻田完美呈现。


春倌说春

      倌说春是民间独特的民俗活动,也是较为古老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春倌说春“起于隋、兴于唐”后流传于陕西,川西平原等地,相传在上古时代,家农夫因不知道准确的农时节令,耕田种地十分随意,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常常是收获甚少或者是有种无收,到了隋唐时期,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推演出了较为准确的历法节令,离皇城较近的农夫按照新历法耕耘播种,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强盛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帝王为了鼓励百姓农耕,将朝廷礼部(春官)掌握的“天文历法”科学知识浓缩成“天象历法”的小知识,再制成小帖,让其传给天下百姓,提醒他们勿忘农时,按节气耕播田地或抢收粮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么,担负这个使命的必定就是民间的“春倌”。民间春倌将这方面的知识传给百姓,是传播者。在冬春季节由春倌走村串户说唱,一般为单人表演;有时进入街道或住户密集的村庄时,采取双人对唱、接唱和联唱,演唱效果更好。每演完一户,春倌送给一张春帖,户主会给春倌“封礼”,给粮食或钱。这种表演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乐谱,有说有唱,说唱兼备。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遇啥人说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演唱内容紧跟时代,唱词随时随景更换,因此,往往是脑子灵、反应快、有文化、言辩能力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春倌。春倌说春的唱词内容非常广泛,唱段之多浩如烟海,因历经千年传承、修改、加工、新编,唱词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有的十分高雅,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有的非常通俗、风趣,是民间文艺的活化石。


墩笃温江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

      墩笃温江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通过历代传承人的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作流程:“以优质大米(糙米)、黄豆作为主料,根据不同的受众加入不同比例的中药材及营养物质;其系列产品的十三制作金言为:炒、烧、烤、焖、烘、焙、磨、蒸、煮、炙、碾、沙、土。”温江肥儿粉陪伴着几代人共同成长,它不仅是成都地区人民难忘的儿时记忆,与温江酱油、温江酥糖并称为温江三绝;同时也是中华传统饮食的瑰宝之一。通过其制作技艺的表现形式和发展变化,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百姓的生活面貌。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配方,使肥儿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国力白酒(浓香型大曲)酿造技艺

      水为酒之魂,佳酿必有佳泉。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素有“川酒走天下,天下有川酒”的美誉。成都成特酒厂的浓香型大曲酒,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采用中温培养的大曲,大曲用大麦、小麦、并配以一定比例的玉米培养而成。成特酒厂白酒古法酿造技艺的特点有四绝:即选料绝、技艺绝、检验绝、味香绝。多年来,其白酒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及配方,制作工序严格遵循传统,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经过选料、拌和、上甑、入窖、蒸馏、发酵、出窖等多道工序,至少储存三四年以上的时间才在市场售卖。


金宫水煮鱼调料传统制作技艺

       金宫水煮鱼调料传统制作工艺起源于川西龚式家族龚德昭,经过四代传承人的推陈出新,研制出川中名菜水煮鱼的的烹饪调料,借助该调料,使得人人都能烹饪处口味统一、色香味俱全的水煮鱼。

明末清初,辣椒传入,直至清末,风味特点逐渐定型,并得到创新发展,川菜以家常菜为主,高端菜为辅,取材多为日常百味,也不乏山珍海鲜。其特点为:"善用三椒"、"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口味多变,包含鱼香、家常、麻辣、红油、蒜泥、姜汁、陈皮、芥末、纯甜、怪味等24种口味。作为其代表菜品中的水煮鱼由负盛名。


民居岳氏藿香鲫鱼烹饪技艺

    “庶民居岳氏藿香鲫鱼”烹饪技艺是在川菜技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川菜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在于巧妙运用河鲜、藿香、豆瓣,让烹饪出的藿香鲫鱼拥有麻辣鲜香嫩滑和藿香味浓郁的口感,保证菜肴天然生态安全绿色。是岳勇在传统四川河鲜烹饪基础上总结传承而来的岳氏藿香鲫鱼烹饪技艺。庶民居岳氏藿香鲫鱼烹饪技艺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环节上:

1、选料。一般选用重量在一斤左右的浙江千岛湖鲫鱼;藿香、芹菜、香菜包括姜葱蒜则选用本地农家栽种的无公害蔬菜作为辅料;另外泡椒、泡萝卜、泡姜则使用自家老坛泡制。所用主辅料严谨、讲究。

2、鱼的处理。程序是杀鱼、洗净、除腥、改刀(即在鱼身上划上柳叶形纹路,目的是使鱼入味、易熟)、跑油。

3、熬制底料。先将锅内放入菜油、猪油,待油温适度时放入秘制调味料,待水分炒干出香后加入高汤,放入藿香杆熬制,最后打去残渣。

4、煮鱼。底料熬制好后,放入鲫鱼煮四到五分钟,煮鱼时要求底料汁液淹过鱼身。鱼煮好后用漏瓢捞出放入条盘待用。

5、炒滋汁。锅内放菜油,待油温适度时放入姜葱蒜、泡椒、泡萝卜、泡豇豆,翻炒出香后,勾入水豆粉,放入藿香、芹菜、香菜,滋汁收汁后,再加入少许明油出锅浇在鲫鱼身上,一道味美鱼香的藿香鲫鱼就烹制完成了。


窝窝醪糟制作技艺

       醪糟,又称米酒、甜酒、甜酒酿、江米酒、糯米酒;酿造历史悠久,有史记载“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而食,故名醪糟”。

       窝窝醪糟,起源于清末时期,为仪陇刘家辉所发明,世代相传。1997年,现刘氏后人刘继勇在成都市文家乡马厂村成立四川巨龙食品有限公司,继续进行窝窝醪糟的传承。于2007年,迁址温江区永盛镇,并将公司更名为成都巨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刘继勇先生的大力推广下,目前窝窝醪糟系列产品在我国西南地区总产量、总销量居西南地区第一,被授予“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和“最受消费者喜爱天府三农产品”等荣誉。年产量达到近两千万余瓶,成为温江人民的日常食品和馈赠亲朋的礼品。现在窝窝醪糟主要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含有辣寥草,甘草,茴香的酒曲为辅料,多项手工工序精心制作而成。首先糯米先要挑选,去除杂质,再倒入容器中进行浸泡,浸泡时间8~16小时,直至米粒无白芯;然后进行淘洗,至淘米水出水清澈、无异味;将淘洗后的糯米放入甑子内进行蒸煮,蒸煮时间为上汽后5~8分钟,蒸煮好的米饭无硬芯、不软烂,色泽、气味正常;米饭蒸好后,立即进行淋水,降温至25℃~36℃;然后撒入曲药(撒曲过程中曲药要均匀分散,撒曲量按照干米重量的约0.4%进行);再装入清洁的容器内。用小汤匙将容器内的米饭压平、压紧。插下做窝器做窝,做窝要求正、圆,窝边修正的米饭线条应呈弧形,不准存在乱糟的米粒。然后拉入发酵室进行发酵,待米饭全部放入发酵室后,关闭发酵室门窗开始升温,发酵过程中发酵间内的温度保持在28℃~36℃(可根据季节或曲药的不同适时调整)。容器内来浆水后,进行降温。温度降至25℃以下,再存放12~24小时,然后进行杀菌、包装完成整个产品的制作。

                                                      

武术盘破手

   “盘破手”是盘破门武术的核心技艺之一,现已濒临失传。盘破手技艺诞生于清雍乾年间四川资中的罗泉镇,由盘破门开派人物刘赣所创,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但作为核心技艺的盘破手,习者甚少,尤为珍贵。这项技艺曾经在巴蜀地区广为人知,受到人们喜爱。巴蜀本土的另一武术门派—黄林派,在其火龙拳套路及歌诀口诀中,也有清楚记载。如火龙拳歌诀讲:“高来用提手,逢中用破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明确提到“盘手”和“破手”的用法,这说明“盘破手”名称和技艺的传习、运用,已经被其它武术流派肯定并学以致用。20世纪30-40年代,“盘破手”由近代传承人刘新吾发扬光大,扬名于成都青羊宫擂台,传播于全国各地。

 

张螃蟹骨科外敷中药炮制技艺

      张螃蟹骨科外敷中药炮制技艺是清朝年间,川西平原鱼凫之地一民间武馆兼镖局,馆长林茂源医武结合,技艺不凡,因后嗣无继,馆内一张姓门徒忠厚朴实,尽心为其养老奉终,故私授其接骨疗伤之术(外敷中药炮制技艺)。

张公以此为谋生之计,专治跌仆闪失,拉扭挫伤,筋断骨碎,淤血肿痛,并代代相传,惠及一方百姓,并经患者广而传之,在温江周边相继出现“张篾匠”“张螃蟹”的称呼。

       外敷疗法是神医华佗一生采用治病的方法。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切碎捣烂或者加我们的一个中药粉末,然后加赋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是我们的一个穴位的方法称之为服药法,让它具有一个舒筋活络去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它的治病原理是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个目的,它的直接作用是指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的话通过皮肤的渗透和吸收进入到人体内,随着我们血液的一个运行到达我们的病患处,发挥它的药理功效和防病治病。第二个间接作用就是药物通过不断的刺激敷药的部位皮肤或是穴位,来调节我们整个机体的神经企业组织器官等功劳,达到一个防病治病的一个功效。中药外敷疗法是即安全又无副作用,治病成效又高的一种中医治病方法。

 

叶氏采耳

     “采耳”是“掏耳朵”的雅称,又俗称“小舒服”,属于中国三百六十行中剃头行一列。“采耳”不仅是一种服务性质的传统技艺,也是一种耳保健治疗行为,其吸收融合了传统中医的医疗手段,具备耳部清污除垢的基本功效,起到防治一些常见耳疾的作用。

      叶氏采耳始于上世纪初,至今传承4代,有100多年的历史。叶氏采耳采用的是传统工具,大部分都是纯手工制作。一套工具包括云刀、镊子、风圈、起子、挖勺、风勾及毛刷等。工具在每次使用前都要用酒精浸泡半个小时的消毒处理,再经过高温蒸煮一个小时。每套独立包装,每位受益者单独使用一套。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还融入了了一些现代的工具,例如采耳时使用的头灯等辅助工具。避免疾病传染,更加讲究干净、卫生、安全。

 

辣子鸡传统制作技艺

       历经百年传承,汇聚八方风味,辣子鸡传统制作技艺可追溯到历史悠久的徐海菜,是四川省独有的地方传统特产。1937年创始人王琨雄博采各家之长,汇聚先辈精华创作辣子鸡传统制作技艺,历经五代家族传承,生生不息。

辣子鸡传统制作技艺精选剑阁跑山鸡、达州山珍松菌等为原料,经过原料挑选、佐料准备、整鸡清洗、改刀成块、鸡肉腌制、初次炒制、二次复炸、检验包装八大制作工艺,成品色泽红润,鲜辣可口,广受众多食客喜爱。

 

红烧牛肉传统制作技艺

      四川寇大香食品的红烧牛肉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历经五代传承至今,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传承。红烧牛肉肥瘦交错、细嫩多汁、配上醇香美味的鲜椒豆瓣酱,色泽红亮、香辣带劲等的特点,能够赋予它特有的色泽与风味。制作流程从原料挑选→修整→清洗→切块→腌制→预煮→炒制→炖煮→成品。经过历代不断传承与改良,优选健康安全的食材与天然植物香料完美调和,不添加人工色素、防腐剂,让消费者品味的不仅是美味,更是放心,在岁月变迁中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百年技艺便诞生于此。

 

金宫麻辣牛油火锅底料传统制作技艺

      金宫麻辣牛油火锅底料是正宗的四川火锅底料,以麻,辣,鲜,香著称.源于民间,起源于川西龚式祖辈龚德昭,百余年来经过龚式家族龚德昭、龚孝先、龚明福、龚永泽四代传承人的推陈出新,以地道的成都火锅为基础,将世代传承的底料配方与古法火锅炒制技艺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工艺不断优化产品,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火锅底料,经过精细的选料、手工炒制、焖制发酵后的底料色泽金黄,底油细腻,拥有四川火锅牛油醇香浓厚、麻辣鲜香的典型特征,久煮不苦不燥。金宫麻辣牛油火锅底料引领川味火锅底料潮流而名扬海内外,使得人人都能烹饪出口味统一、色香味俱全的火锅,获得了广大食客的认可。

 

肖氏传统锔瓷技艺

       锔瓷技艺起源于宋代,经元、明至清代匠人的不断传承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技艺。它有24道工序,136种工艺,分山东,河北,河南三大流派。

清代,祖籍河南的肖雲章,在锔瓷技艺方面颇有研究举家迁移至四川,1928年肖雲章将手艺传授于儿子肖永昌,年仅16岁的肖永昌靠锔瓷技艺、走街串巷为老百姓修复陶瓷器来养家糊口。肖永昌长子肖钟霖1935年出生,自幼随父学习锔瓷技艺,于1985年将锔瓷技艺传授给侄子肖鹏,肖鹏将金属錾刻、美术设计、珠宝镶嵌等工艺与祖传的锔瓷技艺巧妙结合,让传统锔瓷技艺得到了升华。

锔瓷技艺修复材料包含:铜片,铜丝,银片,银丝,纯锡,瓷粉,鸡蛋等,修复工具有金刚钻,麻绳,大小锉刀,镊子,夹子,大小锤子,烙铁,记号笔等数十种专用工具。

 

蜡染技艺

      蜡染(蜡防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

古人用铜片蜡刀蘸熔蜡,在布上绘出纹样后浸于蓝靛染色,没被蜡封住的地方便会着色,再入沸水脱蜡就会呈现出蓝白图案,这种防染工艺称为蜡缬,即蜡染。

染空寺蜡染艺术院致力于恢复古法蜡染,十多年西南地区考察研究,从大山里请来十多位师傅,一起在传承的道路上恢复古法,建立蜡染工艺流程和标准,聚齐西南各地区各民族特色,形成成都本土蜡染特色:与鱼凫文化图腾,三星堆文化图腾,画像砖,佛像,年画结合形成“写意蜡染”(多道套色套染,建立蓝色色系20多个)形成成都温江蜡染独立特色和品牌.

 

兔公馆酱烧底料传统制作技艺

       在1903年左右,世居温江区的伍瑞波,在当地美食文化的影响下,在其自陈万发处习得豆瓣酱的基础上进一步自主研发了更具鲜味特色的“豆瓣酱”。在1941年左右,伍永川便以豆瓣酱为主原料,发明了酱烧底料,形成了“兔公馆酱烧底料”的雏形。在1967年,伍元文则将技艺的流程进行了优化,经过长期的积累过程,得以形成完整的“兔公馆酱烧底料制作技艺”。在2001年,在伍开云和廖常武联合开发出多个口味的“兔公馆酱烧底料”。

    “兔公馆酱烧底料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历经五代传承至今,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传承。兔公馆酱烧底料不仅可以作为火锅底料,亦可借助该调料,使得人人都能烹饪出口味统一、酱香味浓郁的菜肴。

 

鲜椒豆瓣酱传统制作技艺

      鲜椒豆瓣酱是川内一种用来佐餐,也可以用来烹调菜肴的调味品。豆瓣酱作为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也是川菜发挥其独有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受大众喜爱。

酱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椒豆瓣酱色泽红亮、麻辣鲜香、香味醇厚,能够赋予川菜特有的色泽与风味。鲜椒豆瓣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产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加工工艺和风味以及人文特点,鲜椒豆瓣酱传统制作技艺严谨、科学,在选材、调味、发酵等方面有着一整套工艺流程,鲜椒豆瓣酱的制作采用传统自然制曲发酵生产,会先将蚕豆进行一次发酵制得豆曲,同时对辣椒进行盐渍处理,获得辣椒胚,随后再将蚕豆曲、辣椒胚以及其他辅料混合进行第二次发酵,利用以米曲霉为主的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发酵制成的一种半流动状态黏稠的调味品。

 

蒙氏叫花鸡传统制作技艺

      叫花鸡,又称煨鸡,其色泽枣红明亮,芳香扑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在1905年左右,蒙启明在温江区喜食辣这一美食文化影响下,为增加其适口性,将其习得的传统无辣味的叫花鸡融合进了辣椒、花椒等辛味调料,制作出了具有浓郁民间特色与川西风味的叫花鸡。后经过四代传承人一百余年的专研,才研制出了兼具辣味与麻味、咸香入味、色泽枣红明亮、芳香扑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的“蒙氏叫花鸡”。该项目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传承方式为家族传承.

 

张氏油泼泥鳅传统制作技艺

      我国食泥鳅的历史很长,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即是美味佳肴又是大众食品,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之美誉,故广受各地消费者喜爱。

      张氏油泼泥鳅传统制作技艺主要传承区域为温江区,制作技艺采用了创造性的烹制方法,调料上采用特制调料腌制,才会去掉泥鳅的土腥味,制作耙泥鳅时调料很重要,才能让其麻辣鲜香。口味上沿用了口味多变、鲜美醇厚、香味浓郁的特色,一上桌就闻到奇香扑鼻、色泽艳丽光润,引人垂涎不止。品质从源头就把控食材的品质,历经选料、炒料、焖制、油泼等工序,环环相扣。

 

温江糖醋蒜制作技艺

       据温江县志载,距今约300年前的清乾隆年间,区域内即盛产大蒜,且远近闻名,交易频繁。当地人民历来就有用制作糖醋蒜的方式将大蒜长时间保鲜储存以供食用的生活习俗,经长期的实践总结,制作糖醋蒜的工艺逐渐完善,代代相传下来。温江糖醋蒜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腌渍食品,加工工艺繁复,从夏至开始加工起,到农历八月十五基本成熟,历经选料、剥蒜、泡蒜、晾晒、腌蒜、翻拌等手工工序,环环相扣。制作好的糖醋蒜,入口一瞬间,蕴藏在蒜中的酸甜便在舌尖溢出。

 

万春卤菜烹饪制作技艺

      卤制,作为中国菜肴常用的烹制方法之一,在川菜当中影响很大,将初步加工和焯水处理后的原料放在配好的卤汁中煮制而成的菜肴称为卤菜,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青睐。在很多城市酒楼、街边小巷都能见大大小小卤菜店面的踪迹,大宴小酌,色香味俱佳的卤菜必不可少。据记载,清代初期根据各自特性,“卤”已形成“南卤”和“北卤”两大派别和四大卤系,在川式卤、粤式卤、潮州卤、客家卤四大卤系中,川卤傲视群雄。川卤又分为红卤、白卤、黄卤三大式,其中万春卤菜即为黄卤的代表,其鲜香爽口的特色美味极大刺激了食客们的味蕾。

鱼头火锅底料制作技艺

      上世纪20年代,第一代创始人康廷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火锅后,便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不断探索和实践鱼头火锅的烹饪及底料熬制。后又开设红味汤锅小餐馆,售卖鱼头火锅,在温江的老东门颇受好评。历经第二代传承人康玉生,第三代传承人康术全,三代人半个世纪地不断改革和创新,大江鱼头火锅底料制作技艺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通过加入秘制清火降燥类中草药入汤,使底料口感更加独特醇厚,风味自成一体,久食不上火。从选材、配方、炒制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精心的把控。选用优质的原料,经过科学配比,再运用独特的炒制技艺,才能制作出香气四溢、味道鲜美的火锅底料。


白果炖鸡传统制作技艺

      白果炖鸡的传统制作技艺源自1920年,由龚建如开创。龚建如自幼受父亲医术影响,结合药理知识,为调理母亲身体,结合鸡肉和白果的药性,创作出这道药膳。其独特的口感和功效使这道菜成为温江地区的特色美食。技艺经第二代传承人——龚建如之女周忠秀、再至第三代传承人——其子张安平三代传承,每代传承人均有创新。特别是第三代传承人张安平通过反复琢磨试验,对原材料的把控与标准作出了更加精细的选求规范,严格挑选农家粮食喂养一年左右的走地鸡,并选用土陶砂锅进行炖煮,以确保鸡肉的鲜嫩与汤汁的原味。如今,第四代传承人魏雷也已掌握此技艺,传承家族衣钵并致力于其传承与发扬。

古法旗袍制作技艺

       采裟传统古法旗袍,源于清代,是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瑰宝。在成都市温江区,这一技艺历经数百年传承,融合古法精髓与现代审美,焕发新生。采裟旗袍选材严谨,以高质量天然材料如丝绸、棉麻为主,确保柔软透气,展现优雅气质。设计独特,融合古法与现代审美,线条流畅,造型典雅,符合现代女性审美。工艺精湛,采用传统归拔手法,手工缝制,注重细节处理,使旗袍古典韵味与现代时尚并存。如今采娑旗袍已历经三代传承,第一代传统旗袍技艺大师王禄传第二代传统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史丽萍,采娑旗袍在第三代传承人刘小琴的手中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干煸肘子传统制作技艺

       干煸肘子,源于温江区,选用当地优质食材,以传统手法烹制,色泽红亮,皮酥肉糯,成为川菜中的瑰宝。温江区亚热带湿润气候为干煸肘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口感独特。舒万红作为干煸肘子的创始人,将烹饪热情与技艺融入这道菜中,使其外酥里嫩、香辣可口。舒肘子传承至今,已成为温江乃至成都的美食代表,深受食客喜爱。舒肘子注重创新与品质,不断融合温江特色食材,推出新口味,满足食客多样化需求。改革开放初期,长子舒永健继承了父亲的干煸肘子制作技艺,如今舒永健将技艺完整传授给了舒林,历经百年传承,舒肘子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川菜文化的发展,成为温江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藿香豇豆鱼烹饪技艺

      藿香豇豆鱼,源自明末清初的四川温江,由张姓乡村厨师所创。这道菜以藿香、豇豆与鱼肉巧妙搭配,口感独特,营养丰富,成为当地佳肴。经过数代厨师的改良与创新,藿香豇豆鱼味道日益丰富,麻辣味更加符合现代口味。近现代,成都“秀珍园”的陈吉山和陈达山先辈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技艺,形成独特的烹饪风格。川菜张氏门派由张中尤老师创立,现已发展为集烹饪技艺、教学、企业投资与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型门派。陈实作为学院派代表,对藿香豇豆鱼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赵贵明作为陈实老师的弟子,继承并发扬藿香豇豆鱼的烹饪技艺,守正创新,继续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为川菜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牛油火锅传统制作技艺(龙腾火锅)

      火锅以其独特的选材、工艺和产品特征,成为四川火锅的瑰宝。选材上,龙腾火锅注重原产优质、搭配独到,并依据季节特色精心调配草药。工艺上,独特的香料搭配、纯牛油熬制以及多层次口感追求,确保了火锅底料的浓郁香气和口感。产品上,龙腾火锅口味麻、辣、咸、香、醇兼备,无论是牛油火锅、清汤火锅还是鸳鸯火锅,都展现了其独到优势。龙腾火锅注重季节性变化和中草药的科学调配,以及食材的科学处理,体现了食物调养身体的科学观念。保留多元营养成分,提供均衡营养,成为健康饮食的选择。龙腾火锅在底料和菜品外观设计上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是火锅行业的先锋。记录地域文化,传承美食传统,龙腾火锅展现独特的魅力。

郑氏卤料制作技艺

       卤制技艺在川菜中独树一帜,其代表的郑氏卤料更是传承百年,风味独特。郑氏卤料源自温江县永安乡由魏家自创卤汤发展而来,经过郑家数代人的精心改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卤制风味。郑氏卤料不仅选材讲究,而且烹饪工艺精湛,每一道菜品都经过精心卤制,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同时又增添了独特的卤香。从老卤红烧到芥末、黑金土豆泥,再到把子肉、烧卤牛肉,郑氏卤料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深受食客喜爱的美食。如今郑氏卤料已经成为地方特色美食的代表,吸引了众多美食爱好者和餐饮从业者前来加盟推广,推动了餐饮行业的繁荣发展。郑氏卤料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地区卤制技艺的瑰宝。

 

温江公平红烧兔制作技艺

      温江公平红烧兔,以本地兔为主材,融合秘制香料、豆瓣酱、泡椒等十余种调味品,历经五大工序精心烹制。其特色在于独特的调料配方和严格的选料、制作标准,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亲手把控,确保色泽红亮、口感滑嫩。温江,位于成都西北部,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气候适宜,为农业和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古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兔肉作为食材历史悠久,而温江公平红烧兔技艺始于民国初年,由陈钱有开创,后经黄全忠、黄乙峰传承发展。其独特的调料配方和烹制技艺,使得红烧兔在温江乃至四川享有盛名,成为当地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五味抄手制作技艺

       抄手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道民间传统面食混沌,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五味抄手制作技艺自1919年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魏体全开创了五味抄手技艺的先河,为家族的美食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女儿魏君明继承了父亲的技艺,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后将技艺传给了第三代传承人——其子伍立,伍立在传承中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口感,让五味抄手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五味抄手技艺传至第四代传承人伍臻伟,继续发扬五味抄手的优良传统。如今,罗冠军作为伍臻伟的徒弟,致力于整理五味抄手制作技艺的历史档案,并积极招收传承人,希望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斫琴技艺

        斫琴,源于古代,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独特技艺。斫,即斧砍之意,因古人最初以斧制琴而得名,后成为制琴的专用术语。此技艺需专业琴师操作,注重散、泛、按音质的匀称。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经过汉、唐、宋至明清的匠人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在古代,斫琴技艺备受文人士大夫推崇,有“无琴不成雅集”之说。新中国成立后,何明威成为首批深入研究斫琴技艺的琴师,并将此技艺带至四川。第二代传人张玉新,自幼跟随何明威学习,以斫琴为生,技艺精湛。第三代传人潘洪泉,出身于扬州手工艺世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新型材料,为斫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一)蛾蛾灯  代表性传承人   何 章

         何章,1958年出生,四川温江人。从小就跟随父辈们学习表演蛾蛾灯舞直到现在,表演技艺娴熟,能创造作品,也能演艺作品,扮演的爷爷角色形象逼真,体现出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并把舞蹈表演与时相结合,让舞蹈更容易被现在年轻人喜欢,更有利于舞蹈的传承。

(二)川派盆景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胡世勋

       胡世勋,1943年11月出生,四川温江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现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成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自幼喜爱盆景艺术,数十年潜心致力于盆景艺术创作和研究,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古建施工经验,花木栽培管理技术成熟,在盆景制作方面善于研究各流派盆景的技巧,博采众家之长,敢于创新。精心创作了一大批树桩、树石、壁挂、山水盆景佳作,刚柔并济,以形传神,自成体系。首创罗汉松树桩大树造型、换根、换头、换天棚及无根嫁接、海棠梅花等蟹爪枝的造型革新技术及斧劈石盆景加工技法,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

 

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

(一)永盛牛灯  代表性传承人  黄建

       黄建,1974年出生,四川温江人。从小就看老一辈牛灯艺人逢年过节时,走村窜户表演牛灯舞,深受熏陶。立志自己也要学习牛灯舞,传承这民间舞蹈文化。后拜牛灯舞表演者付俊桃老师为师学习牛灯表演。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和师傅的指导传授,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自己扮演的牧童角色深受群众喜爱。在师傅的指导下,创作了“牛情粽意舞端阳”“五牛闹春”等节日作品,将民间牛灯舞蹈文艺表演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现新时代新农村过传统佳节的热闹情景。

(二)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夏成祥

         夏成祥,1950年出生,四川温江人。 1971年在温江食品厂参加工作学习从事酿造工作,通过老师傅的传授和指导 ,学习滴窝油的酿造制作。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和操作实践,能完整的掌握全套酿造制作技艺。

(三)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冉光涛

       冉光涛生于1963年,中国共产党党员。1980年高中毕业后到寿安食品厂参加工作。1988年被调到和盛食品厂(盛发食品有限公司)工作。2000年,任职成都市温江区美味王酿造食品厂。拜夏成祥为师,学习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通过十几年的学习和操作实践,能完整的掌握全套酿造制作技艺。

      冉光涛为促进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了运营团队、扩建了生产作坊、改善了工作环境、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升级,提高滴窝油的品质并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在成都及周边共开设了线下店铺20余家,并在淘宝开设线上专营网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使“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得以保存、传承至今,其从艺事迹也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冉光涛一直坚持,以人为本,诚信做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所以他坚持这种信念,让老百姓吃到健康、安全、绿色、美味的食品。

 

(四)温江酥糖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陈尚秋

          陈尚秋,1960年出生,四川温江人。1978年在和盛食品厂参加工作学习从事酥糖制作工作,通过师傅的传授和指导,学习制作酥糖。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和操作实践,能完整的掌握全套制作技艺。并且现在自己也带徒传授技艺。

(五)糖画  代表性传承人    蔡美林

         蔡美林,1960年出生,四川温江人。从跟母亲学习制作糖画起,自己认真学习糖画制作的各个步骤环节。自己单独从事糖画事业后,结合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努力让糖画技艺发展传承。

(六)寿安花木编艺  代表性传承人:漆康林

       漆康林先后师从于汪汝贵、蔡祖昌等,后来专业的做花木编艺,为花木编艺与盆景的区分发展做了一定的努力。将花木编艺造型多样化和做法多样化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力求花木编艺不断创新发展,推崇花木编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以及普通花木改造提升成花木编艺产品进行大量实践。现在正对花木编艺产品的小型化和家庭化进行探讨与实践,为花木编艺能网上销售和进入家庭消费做出努力。

      漆康林在多年从事花木编艺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花木编艺的全部技艺技法,还自学会了编艺内模钢筋制作所需的电焊焊接技术。并勇于探索,将花木编艺与雕塑、书法、绘画、美术艺术相融合,不断创新产品。从原来的“老三件”(即牌坊、凉亭、走廊)造型,“中三件”(即花瓶、葫芦、花柱)造型,发展了动物、人物、仿雕塑等造型,及小微型编艺,开拓出多种新产品(如紫薇恋人、孔雀东南飞、飞马、英文字等),让花木编艺内容更丰富,把花木编艺的创新推上一个新的热潮。

 

(七)川派盆景盘扎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胡开强

        胡开强现任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会长、四川省花协常务理事、成都温江盆景协会副会长。

        其自幼深受父亲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胡世勋先生的熏陶、耳濡目染。在年幼时接触盆景后逐渐喜欢上了这门传统艺术,通过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操练,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盆景佳作,2004年又拜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为师,在名师的指点下,其盆景技艺愈发精湛,于2015年12月被评为“四川省盆景大师”。其多次获邀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盆景展,作品共揽获大大小小几十余项荣誉,个人获得多种荣誉称号。通过其不懈的坚持与努力,现在已成为四川省盆景界后辈中坚力量。

三、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

(一)寿安花木编艺  代表性传承人:刘纪东

       1994年开始从事盆景编艺事业,先后从2015年-2018年参加全国农博会、2016年-至今组织参加温江植物编艺艺术节。组织参加多次编艺技能大赛,2017年组织参加、俄罗斯国际花卉展,2018年组织参加荷兰国际花卉展。2017年组织参加湖北武汉第十四届中国苗木交易会,并荣获“产品金奖”,2018年组织参加北京第二十四届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荣获“年度花王”微信人气展品优胜奖,2019年组织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园林花木信息交流会。2019年北京(昌邑)绿化苗木博览会,并荣获“产品金奖”,全国各个苗木市场和花木之乡进行学习和交流,使我们的植物编艺产品不断研发研发创新,使我们的技艺又不断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

(二)寿安花木编艺  代表性传承人:薛刚

       其父亲薛万全于1985年开始,师从邻居编艺师傅陈老师,学习花木编艺的制作,从事编艺30余年。薛刚从小就受到父亲编艺文化的熏陶,高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到田地学习编艺技法,截至目前为止,从事编艺20余年。擅长:盆景造型、植物造型。产品类型:十二生肖造型、紫薇花瓶、海棠牌坊、工艺字、盆景制作等。现有种植面积50余亩。从艺期间在全国各地参加交流展销会,2017年到俄罗斯国际花卉展学习交流,到国外学习大型苗圃的科学管理、全自动华操作(现代化灌溉、无人机喷洒农药)、以减少人工成本。

(三)古琴  代表性传承人:张旭

       七岁随父亲张杰君先生学习古琴,耳濡目染二十余年。2013年初,拜川蜀派著名古琴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曾成伟为师,跟随曾成伟先生研习蜀派古琴艺术至今;2016年初,拜广陵派古琴大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为师,研习当代古琴艺术至今;2018年底,拜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文光先生为师,研习中国古琴文化艺术至今。本人先后师从张杰君、曾成伟、李风云、吴文光等老师,并得到悉心传授。

自2006年父亲张杰君先生创办墨香琴馆以来,张旭就已开启了古琴文化艺术的研究、教学之路。2009年——2013年期间,跟随张杰君先生以墨香琴馆古琴助教身份,与父亲一起在成都乃至全国各地传播、弘扬古琴文化艺术。

2014年初接任墨香琴馆第二任馆长,将墨香琴馆迁至温江区柳河路37号,开始以专门的古琴文化艺术机构进行传播。

2015年墨香琴馆荣获四川省古琴文化学会首批理事单位;受邀于年底在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大厅,参加“2015年川派古琴学会迎新音乐会”演出。

2016年多次参与成都古琴艺术展演及区文联、区美术馆、区街道办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同年9月创建成都市温江区古琴文化学会,并举办第一次温江区古琴音乐会。

2018年在成都师范学院鱼凫音乐厅举办“2018温江区新春古琴音乐会”;应成都市文化馆、温江区文联之邀进入“青羊文艺讲堂”“鱼凫文艺讲堂”进行古琴艺术讲演;应温江区各高校、中小学之邀举办“古琴文化艺术课堂进校园活动”先后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温江中学、温江新世纪小学、温江东一小学、温江庆丰小学进行古琴文化艺术讲演;2020年1月初举办“温江区喜迎庚子古琴音乐会”;至今已连续4年成功举办“温江区古琴音乐会”。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古琴  代表性传承人  容百川

        容百川,1988年生人,青年古琴爱好者,古琴十级,现目前传承川派古琴。自2011年开始机缘巧合下与古琴相遇,并随师学习,操縵至今。

2012年随启蒙老师蜀地吴娅女士(传承自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老师一脉),其教学理念-坚持重视基本功教学,琴风潇洒大气,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基础,在外演奏以及后期教学都获得一致好评。2014年习得曲目《桃园》、《梧叶舞秋风》、《醉鱼唱晚》(川派)《高山》、《流水》等。随师学习几年下来,也终于悟得何为古琴的味道,现目前继续努力体会川派古琴味道。 

在习琴至今期间还学习吴门琴韵(参学虞山派吴兆基)、广陵派(广陵派大师戴晓莲,参学广陵派大师龚一)等,逐渐形成自己的琴风,追求自然,洒脱,跌宕。2017跟随广陵派大师戴晓莲老师学习,《醉鱼唱晚》、《楚歌》、《梅花三弄》、《龙翔操》等,这段时间的学习对其技巧发面的,尤其是灵活度与指力方面提高很大。这么些年的求学下来,在古琴技巧方面有很大提高。

(五)川派盆景盘扎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均

       陈志均,1954年05月出生。川派盆景大师陈开钦次子,现任温江区盆景协会 副会长。

该同志自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川派盆景盘扎技艺”,子承父业。之后创办“温江区志会园艺场”,从业50年,授徒50余人,传承陈开钦老先生的掉拐法,三弯九道拐法,尤其擅长罗汉松盆景制作盘扎,多项盆景作品获奖。个人荣获四川跨世纪杰出盆景艺术家、温江区盆景编艺大师等荣誉称号。

陈志均对盆景艺术坚守、热爱,现在仍然每天坚持在盆景制作第一线,自己每天亲自给盆景修枝剪叶,搭理。

(六)川派盆景盘扎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陈宏宇

        陈宏宇,1986年出生在川派盆景发源地寿安镇百花社区,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工程师、温江区满庭芳园林艺术设计中心负责人、“川派盆景游学体验基地”创始人,并兼任“成都市温江盆景协会”副秘书长,曾获得“温江区首届青年创业大赛优秀奖”、“温江区十佳创业青年”奖、“温江工匠”、“ 2019弘扬天府文化能者为师赛课一等奖”、“成都市十大农村手工艺大师”;创办的川派盆景游学体验基地被授予“匠心课堂” 、盆景编艺大师小院。

      该同志自8岁开始学习“川派盆景盘扎技艺”,师从自己的父亲,其父亲陈映长78年拜师“川西花王——陈开钦”,学习川派盆景盘扎技艺。陈宏宇属子承父业,从事盆景盘扎技艺20余年,并积极参加如“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会”“盆景编艺美学1+1研讨会”、“中国风景园林学花卉盆景赏石分会成都基地培训第二期培训”,提升自己,开拓眼界。

       自幼受盆景艺术熏陶感染的他,十分喜爱盆景艺术,2009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创办自己的园林设计中心,2017年开始着力创办了“川派游学体验基地”,主要经营盆景制作、销售、教学、文化传承等系列工作,现有盆景园12亩,优秀作品十余盆,主要擅长六月雪、金弹子等商品化小微盆景制作;2017年参加省盆景展携作品金弹子造型盆景“叠翠云天”、“鼎”参展,分别获铜奖、银奖;2017年参加区盆景节携黄荆造型盆景“老骥伏枥”参展,获铜奖;2019年凭借自己精湛工艺荣获“温江工匠”称号,2020年获得“成都市社区教育名师”称号、“成都市十大农村手工艺大师”称号。

(七)峨眉皇令派武术  代表性传承人  张汉斌

       张汉斌,男,汉族,1955年生于四川省温江区永宁,中国武术协会金虎六段、四川省一级拳师,四川省成都市气功辅导员、成都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 、成都市温江区汉斌武馆馆长、温江区武术协会会长。

八岁开始接触武术。受家父影响,对皇令派功夫最为热衷。后经其师爷钟方汉点拔,功夫日益精进。并继承钟师爷的(针灸、推拿、按摩、跌打损伤)精湛医术。

       2002年8月,应美国武术气功文化传播公司的邀请,赴美参加国际武术气功交流会,在会中作了精彩的气功展示,并获得大会特优奖,后经美国功夫杂志社聘请留美传授中国功夫,多次在洛杉矶各项大型活动中进行表演及交流。其中在2003年和2005年参加了第五届及第七届洛杉矶世界太极日的表演,世界日报、美国侨报做了专题报道。

2006年回国,为发展我国传统武术事业及家乡的武术文化尽自己的一点力量。

(八)峨眉皇令派武术  代表性传承人  张玉 4岁随父习武,擅长峨眉皇令派各种拳法、功法。从事武术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国家二级裁判员,中国武术五段,中国武术段位制二级考评员,成都市武术运动协会武术教练员,温江区武术协会秘书长。1987年参加温江“菊花杯”武术比赛,获女子组拳术(皇令拳术)第三名,器械第三名。2000年至2003年被评为成都市南洋国际学校武术教练。2001年担任成飞公司幼儿园武术教练,永宁镇小学校外辅导员、永宁中学、万春中学、金马中学武术教练。2008年3月在香港国际武术节中获女子传统拳(火龙拳)第二名,器械季军。2012年成都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成年组)获得女子传统拳术第一名,传统器械第二名。2015年协同温江区永宁镇社区教育学校开发《峨眉黄林(皇令)派武术健身与养身》特色课程2020年协同温江区永宁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由张玉主编整理出“武养康宁”项目系列校本教材《青少年武术读本》2014年、2015年、2018年、2021年被成都市体育局、教育局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及优秀教练员。

(九)国力白酒(浓香型大曲)酿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李俊杰 1981年出生,在新思想、新潮流时代长大的年轻人,于前几代人的熏陶下,从一个人民教师走向了白酒行业,2006年因父亲年迈,便辞去公职接手了成都成特酒厂以及成都国兴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前4代人的技术传承下,个人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国家高级酿酒师、国家高级品酒师、国家高级储存勾调工、国家酒体设计师。同时经过15年的努力也将企业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文化的企业,在行业中也颇有口碑。创立了:国力品牌,三国蜀酒品牌、三国董酒品牌、鱼凫品牌、桂湖品牌、成都特曲品牌等等,打造了一个以花园林藏为主的酒庄。

(十)金宫水煮鱼调料传统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龚永泽,男,1967年9月出生,四川成都市人,为龚明福之子,于1989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金宫水煮鱼调料传统制作技艺,两年时间便已完全掌握技艺精髓,在家族传承的川菜调料制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更加适合现代人口味的川菜调料,使得人人都能烹饪出最正宗的川菜菜品。

       在龚永泽的带领下,金宫味业曾多次发起、参与国家鸡精、鸡粉行业标准的起草和订制工作,并已被授予“川菜产业作出杰出贡献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奖”、“四川省调味品行业卓越成就企业”、“四川省调味品行业最具公益力企业大奖”等称号,龚永泽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创业企业家、2009年度风尚人物、为四川调味品行业杰出企业家、2011年度中国最关注员工发展企业家等称号。

(十一)窝窝醪糟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刘继勇,自1974年6月起,跟随祖父刘明堂进行醪糟制作,从淘米、浸泡、蒸煮、拌曲到发酵,每个环节认真学习。1980年5月起,跟随父亲刘永第外出采集醪糟发酵所需中草药,确保窝窝醪糟传统风味不变。1997年,刘继勇在成都市文家乡马厂村成立四川巨龙食品有限公司,继续进行窝窝醪糟的传承。于2007年,迁址温江区永盛镇,并将公司更名为成都巨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墩笃温江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黄晓璐,女,出生于1988年,四川温江人,墩笃温江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在大学毕业以后,黄晓璐出于对温江及其当地特产的热爱,便开始从事温江土特产推广工作。在学习传承传统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和实践,最终推出了婴幼儿、中老年及全阶段三个全新系列的肥儿粉。同时带领团队对肥儿粉进行相关推广、并结合传统制作技术和现代工厂制作技艺,推出产品真空包装化,进一步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十三)盘破手武术     代表性传承人   乔旭1972年3月27日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武术六段。现任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副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委员;资中盘破门武术研究总会副会长等职务。现致力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武术,2019年被《中国商报》评为中国“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

(十四)寿安花木编艺    代表性传承人  胡启根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四川成都温江人士;自16岁开始拜师学艺,80年代初被选派至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实地盆景假山造景教学四年。目前经营盆景园,任大匠艺园(成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技术负责人。迄今从事园林行业达43年,秉持“匠人”自修精神,潜心钻研手工编织技艺与盆景的融合,通过手工艺术创作,呈现盆景造景新的形态艺术,赋予其收藏以及传代的艺术价值。

(十五)寿安花木编艺     代表性传承人   张昌伦1964年生,自2000年进入花木编艺行业,师从蒋仕凡、胡树根学习盆景和编艺技术。以后便专业制作,研发。后带领本组若干人员从事花木编艺。现授徒数名。将盆景艺术得到技术手法进行更深层次提升,将植物造型及种类更加多样化,将独干树,弯曲树根根据自身的本形进行抽象与放任进行组合编织,形成独具特色。

(十六)兔公馆酱烧底料传统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伍开云1973年生,1993年起师从父亲伍元文学习酱烧底料制作技艺,不断优化酱烧底料的制作,形成完整的“酱烧底料传统制作技艺”体系。2011年联合同门师弟廖常武开发出“兔公馆酱烧底料”。2018年与廖常武共同成立“成都聚酱兔公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积极研发科学配方,开展授徒工作和参加各类展会,宣传和推广“兔公馆酱烧底料制作技艺”。

(十七)川派盆景盘扎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陈志贵1969年5月出生于川派盆景世家,系川西花王陈开钦之子,自幼受到川派盆景艺术熏陶,自1985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川派盆景艺术创作设计及川派盆景蟠扎技术,经过36年学习和历练,擅长山水盆景、丛林组合盆景、竹石盆景以及小微型川派盆景创作,练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盆景创作技艺。

(十八)肖氏传统锔瓷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肖鹏1975年生,自幼随伯父学习传统锔瓷技艺,成年后努力学习金属錾刻、美术设计、珠宝镶嵌等工艺与祖传的锔瓷技艺巧妙结合,让传统锔瓷技艺得到了升华。同时专研锔瓷技艺,玉雕,金属錾刻等多种工艺的结合,并于2021年成立善锔堂工作室,为更好的保护和推广传统锔瓷技艺并于2023年成立善锔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至今。

(十九)蜡染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谢宝高1988年生,自幼学画,高中拜师学艺,大学成立民间手工艺蜡染工作室,举办蜡染艺术画展。在成都建立蜡染工坊、漆器工坊、乌木家具工坊,从事生产和管理。集合一批民间蜡染工艺大师和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手工艺“蜡染”的道路上传承发展与创新,后独立创办染空寺品牌,建立建立蜡染工艺流程和标准,作业指导书、质检标准及培训流程和标准等建立蜡染技能考核与等级升级标准,建立染空寺蜡染艺术院基础工坊。

(二十)张氏油泼耙泥鳅传统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张军1973年生,温江万春镇人。1991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帮助父母打理家里的中餐馆,同时跟随父亲张家成学习泥鳅制作技艺。2005年回家创业,从事烹饪工作至今。2012年,成立成都张泥鳅饮食文化有限公司。2015年,拜师四川烹饪大师陈起中学习精进厨艺。2018年,加入温江区餐饮协会。2019年,担任温江区餐饮协会副会长。同年创办鳅鱼专业养殖基地。2017年,开始收徒传承油泼耙泥鳅传统制作技艺。

 

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简介

 

一、川派盆景盘扎技艺传承基地:

        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务实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引领发展,树立标杆”为奋斗目标,科学谋化,励精图治;先后获得了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保护基地”“市级科普基地”“省级花文化示范基地”“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国家星火计划”等各项殊荣20余项,省内外多所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

二、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传承基地、温江酥糖制作技艺传习所简介:

      成都美味王食品酿造厂位于温江区和盛镇场镇,成温邛高速公路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旁,交通发达。占地面积6千多平方米、前身温江县供销社食品一厂后变更为成都盛发食品饮料公司创建于1956年,1999年成立成都市温江区美味王酿造食品厂。一直从事酿造调味品、酱腌制品、糖果糕点综合性的研究和生产,是唯一国营老厂的转制企业,所有生产项目已取得国家食品生产许可。产品历次经国家、省、市、区各级质量部门抽检全部合格,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上一篇:温江区文化馆2024年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运营及维护服务项目结果公示 下一篇:温江区文化馆2024年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运营及维护服务项目评选公告
联系电话:028-82722259
地址:中国·四川 成都市温江区文庙街6号
邮编:611130
技术支持:成都全景
蜀ICP备1701700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50173
公安备案号:备200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