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首页  |  微信  |  微博
首页 > 文艺创作 > 文学作品
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三十三: 中国梦,温江篇章的美丽诠释 ——读李永康中篇报告文学《寻找幸福田园》
作者:田友桂   时间:2019年11月15日   点击数:39478

       当中国梦这一文化理念在神州大地炸雷般响起之后,让人民的心一下惊醒起来。这一代理念的深沉内涵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中国梦?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相信有很多人在不断的自问,然找不到北者大有人在。中国梦具体落实到实践中,落实到每个人,又应当怎么去认识和作为呢?理论上的说教往往是让人似懂非懂,那么,在实践活动中如何体现和理解这一伟大理念,却是很多人都在深深地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中国梦之于三农,更是一个具体而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它涉及到历史、传统、理论、人事、作法等诸多领域。这种文化现象,不能不说是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中国农民和命运的选择,是中国梦的选择,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如何实现中国梦温江篇章,如何实现温江三农的中国梦?近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永康撰写的报告文学《寻找幸福田园》(四川文艺出版出版)颇有一种收获的喜悦感。窃以为,这篇报告文学是中国梦温江篇章的一种美丽诠释,让人在读后有思之不尽的感悟。

       温江是我的故乡,是我土生土长的故乡。我亲自目睹了温江从一个传统农耕区域走到了现在的辉煌,而每一次的飞跃都会令我兴奋而思考,并用激情和真挚的笔触,或小说、或散文、或诗歌、或曲艺等加以热烈的颂扬,并从中升华了我的感情,总结过一些精典的语句来书法对温江的认识。不久前,有家单元曾策划了一次活动:用一句广告语来描绘温江,这确是一个不错的文化举措。记得我当时也按捺不住对温江的深情认识,拟了两句自己对温江的认识的广告语,一曰:“ 还是温江好”,一曰:“ 到温江,你就到家了”,这两条直白的话语是我感情的流露,虽然没有获什么奖,可能连入围的资格也没有,但我并不后悔,因为,这是目睹温江变化的人的切肤感觉的结论,是任何华章丽句所不能比拟的。报告文学《寻找幸福田园》也是从农耕现象开始入笔的,文中的“我”,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民出身,在传统农耕中,“ 我”使牛踏耙,抛粮下种,栽秧打谷,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宿的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生活。土地集体后,早出工,晚收工,挣工分,一天到黑为生计屁股没粘过一下板凳。在那些特殊的岁月里,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些让人猝不及防的危险,而生活,只求有一碗白米老干饭能填饱肚子就满足了。经济方面就更羞于启口,虽说住房逐渐由埋叉叉的茅草房变成了水泥瓦玻纤瓦房,然每年还是不得不为大风大雨遭屋漏而担心。老爸老妈手上的厚茧还在增加,年轻的“我”难道还要重复着他们的路子走下去吗?

       山不转水转,古人有诗言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让这片古老而年轻的热土发生了伟大的变化,这是一种现实的改变,也是命运的改变,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农民在一阵狂喜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根本生活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么,三农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寻找幸福田园》作者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和农民摆谈,和机关干部聊天,对那些已经首先富起来的所谓暴发户的跟踪采访,作者还是惶惑着,农民的首要问题还是一个“农”字,要跳出这圈子,实非易事。但是,既是农民,那就离不开农业,其实这农业的内容是广泛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关键是耕作模式和依靠科技进步。记得哪位经济学家说过,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农民太多了,那么,减少农民的数量,出路又在哪里,农民赖以生存的是土地,农民心中最神圣最不能动摇的也是土地,如果离开了土地,农民就等于失去生存的依托,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一样。几千年来的这种传统,要改变它确实是一种既复杂、高难、伟大的工程。报告文学以详尽的、深沉的笔墨,叙说着这一工程的艰辛。首先是农民的认识,认知过程以及土地情感这一亘古的传统观念。转变这一观念实是一个社会变革的飞跃,农民一旦挣脱了这一桎梏,也许就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也许还是不能改变穷困的命运,这真是如俗语所言:草帽子圈圈,看你如何耍了。虽然,政府在这方面使尽了浑身解数,面对那些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把党的政策,人文关怀演绎的淋漓尽致,然还是会有诸多想不到或无法预料应对的事件发生。报告文学作者以一个小说家的细腻笔触,还原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读起来与人民的生活经验,看法十分贴近,在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和环境描写中,仅几句简单的对话就已经非常到位了,农民认知了“三个集中”的非常魅力,而且,只有走城乡统筹这一条路子,三农的状况才会改变。报告文学在这方面作了极大的铺垫,尤其是在改变人的思想上,写得壮观而现实,没有说教。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变革过程的人,那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才会十分强烈。比如说农民对土地和自己种的庄稼的情结吧,记得多年前笔者写过的一篇散文,说的就是一位在农村干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得知足下这片土地即将被征用,在最后一个季节,把谷子护理得特别好,而且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在谷田边转来转去,最后索性在谷田边搭个棚子,守在谷田边,不是怕有人偷了谷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和谷子摆一摆龙门阵,听一听谷子在微风吹下发出的沙沙声。《寻找幸福田园》读后让人心旌摇动,感慨良多。时代的大波是会永远向前的,寻找幸福田园不是一句诗意的命题,而是一种伟大而美丽的实践活动。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只是一种状态,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那样一段辉煌的感情需要托付,当托付给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与充实,这也是古人的田园情结,而今的幸福田园,已经超越了这一概念,成为一种境界,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在实现中国梦,使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时候,农民的梦在何方,《寻找幸福田园》就是中国梦温江篇章的一个美丽诠释。

 

原载《今日温江》报

 

田友桂(1945年——),笔名肖木,男,温江区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微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作品集《第二条石凳》《温江农耕文化》,多篇诗歌、散文、小说在各级报刊发表。

 


上一篇: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三十四: 评论文章及书籍摘要 下一篇: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三十二: 《寻找幸福田园》读后(节选)
联系电话:028-82722259
地址:中国·四川 成都市温江区文庙街6号
邮编:611130
技术支持:成都全景
蜀ICP备1701700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50173
公安备案号:备200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