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的内容简练,篇幅不长,阅读不费时,适应人们生活快节奏需要,但是,要牢牢地抓住读者,微型小说应该具有黄金品质——艺术主题的深度,人生见识的厚度。
人的精神中有三把开启一切的钥匙,除了梦想,便是认识与思考。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的力度,透过朦胧的障碍,看到事物的背后;用综合的细节,还原生活的真相。人固然要靠物质生存,但是人更需理想来生活。作家的理想与读者的理想的共鸣,就是艺术主体与艺术受体的互动,人和物的统一,艺术的吸引力和魅力就形成了观赏或阅读快感,就是人的生活。如果说中长篇小说以它的史诗般的内容飨宴读者的话,那么,微型小说必须用它的判断生活的一针见血的揭示来赢得读者的喝彩声。
李永康的微型小说《挂历》,以精练的艺术细节,表达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除了经济腐败外的人情腐败现象。客人造访主人,顺手将自己购买的一本挂历放在沙发上,引起了主人的误会,以为是客人托他办事送的礼品。这篇作品不在于重复生活中人情往来的事实,要害是作者展示了主人对放在面前的物品的特别敏感性,阅读的会意一笑,审美趣味就在这一点上。礼品有轻重,托人好办事,成了人们的惯性思维,难怪主人一见放在面前的东西,就想到了托他办事的情理。小说的第二个看点:主人对客人明言,“老同学了,何必来这套”,无须礼品,熟人同样好办事。国人的“天理国法人情处”的陈规陋习怎么就这么顽固?人们心中也有这样的认识与体验,没说出来,或者说不出来,但是,作家说出来了,读者就把作家当成他的知心人和代言人,作者就在读者群中建立起信任。你的作品会成为他关注、搜索的焦点。
近日在《文学报·微型小说选》上,读到秦德龙的作品《猪咬死人之后》,讲述专家、学者、领导和负责人研讨猪咬死人的原因与防止办法,跟喜剧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中老局长组织讨论欢迎晚会表演卸装是否需要洗脸和购买洗脸盆的问题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小说的戏剧效果产生于荒唐的事用严肃的态度去对待,它的思想深度是包裹在讽刺性文字中的强烈挖苦。《新局长》一剧还只是批评干部的官僚主义,那么《猪咬死人》更涉及到专家、学者权威性的空话,大话,套话和废话。专家、学者的话应该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然而,他们在猪咬死人上的今古奇谈上的一本正经的分析,已属荒唐无聊,可是一个个都显得那么振振有词,有理论,有推理,有演绎,煞有介事。读者不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他们必然要追问,专家、学者干吗要把不是一回事的当成一回事,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此问非空穴来风,因为在生活中,人们已经发现有专家、学者以自己的权威,为某种社会的公开的错误作掩护,露骨地替利益组织做诡辩。小说表达了人们对专家、学者的信任危机,这才是小说家表达的核心话语。小说家想人们所想,说人们想说。这样的作品,读者会不喜欢?
一个作家的真诚与真实,与读者交朋友,替他去心中块垒;诚信值千金,这就我们微型小说的黄金品质。雨果说,“决定一部作品地位的,不是它的形式,而是它的内在价值”。
有研究者说,微型小说的出路在于看准读者群,把握好销售市场。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应该是微型小说作者的写作初衷。研究者的依据是当前微型小说的重要的或主要的读者人群是中学生,因此我们要把写作目标对准中学生。诚如研究者所言,国内高考试卷多次用微型小说命题,甚至有优秀微型小说作品被选进中学教材,确实影响了许多高中学生阅读微型小说,然而必须估计到,这只是考试命题引导的结果。如果我们把微型小说的存在依附在社会的某一个人群层面上,事实是你被人家牵制着,命题人也有个性,一旦某个时候该层面发生变动,比如说高考试卷不再以微型小说做命题材料,微型小说会一下子处于失去主体的十分沮伤的局面。组织中学生的微型小说创作比赛,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当然也可以扩大微型小说在学生人群中的影响,但是,成年作者的微型小说反映的每每超出了中学校园的更加开阔的社会情景,还有不少的生活内容是中学生感梧不到或者没有兴趣的。
笔者以为,从实用出发,与其单纯以作品吸引中学生,不如用作品分析的材料来满足他们升学考试的要求,懂得并掌握怎样解读一篇作品的方法。搀着走,不如给他们一根拐杖,叫他自己走。高考试卷是考核他们的思考力、分析力,解析文章读多了,见多了,他们自然也学会怎样读材料,怎样分层次,怎样对材料内容进行先分而后总的表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笔者建议,《微篇文学》《文学报·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在刊出新作品时,有选择地附一篇阅读指导性文章,读多了,学生们也就从中获得了阅读分析技能。
任何事物的成长、壮大,靠自身的力度与重量。一种文学形式被读书人群信任和喜爱,那便是拓开了广阔天地。
2008年12月22日 成都
原载《微篇文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