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买来的书或读文友相赠的集子,通常先读序与后记,如果有附录也先过过目,心里稍稍有了点底后,再细细品读正文。
李永康的小小说集《小村人),序一序二分别是阿来与冯辉写的,阿来是从李永康其人写到其文的,阿来关注李水康在文体上的反传统写法,对水康笔下的小小说有凤头有豹尾而无猪肚多少带点欣赏意味。另外,作为相熟相知的文友,阿来也提出了两点希望,是真朋友之语。冯辉的序则肯定了李永康作品的平民化意识,为普通人讲普通的故事,却又能挖掘出精神上的亮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这篇评论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
我注意到李永康的后记里有这样的表述:我写微篇小说,是因为我喜欢读微篇小说……
我喜欢他的这个观点,我也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
我不止一次在外出开文学讲座时说过:爱好是成功的基础。永康文友写微篇小说不是为了挣稿费,不是为了涨工资,不是为了把此当作文学或仕途的敲门砖,而纯粹是喜欢,纯粹是有话要说,这种较少功利目的的写作可以排解许多非文学的因素,写出的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本身与本质,往往也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那么我们且来看一看李永康的(小村人》究竟向读者讲了哪些小村人的故事呢。《小村人》写的是一种村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念。小村人善待曹歪嘴,既有小村人独特的个性,又有整个蜀人的风土民俗的大背景,是研究国民性的一个佐证材料。在李永康的笔下,较多地涉及了一些动物的题材,如《绿毛乌龟》中的龟,《老人与鸟》、《大嘴》、《两只鸟》中的鸟,《她与猫〉中的猫,《狗)中的狗,《女教师与蝎子)中的蝎子,《钓鱼》中的鱼等等,李永康把动物作为作品的一个道具,或以动物喻人,或以动物反衬人,或借动物来刻画人的内心世界,来引出人的生存状态。写得比较成功的有《老人与鸟),探索了人与鸟之间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有一种深层次的理念蕴含在文字背后。缺点是三篇写鸟的反差不大,有雷同之嫌。
我比较喜欢的作品还有《沧桑泪》,这篇比较符合小小说惜墨如金的要义,短短的篇幅,写了三代人,读后令读者回味再三,品砸再三。
《杀人者》揭示了舆论杀人的主题,尽管主题不新,依然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死因不明)是篇颇耐读的作品,有可读性。既有悬念,又留下空白,是典型的微型故事写法,可惜偏重了故事,忽略了人物的塑造。
《绿毛金龟》的写法我也比较欣赏,作为一篇小说,写得比较纯,不以噱头取胜,结尾很自然,又启人深思。
《怪圈》前半部分写得很能叩动读者心扉,遗憾的是结尾结得不够豹尾,这两厢比较,从立意上看或许很有份量,但若从艺术角度分析之,却落入概念化的窠臼,反削弱了这篇作品原本的悲剧力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李永康的小小说在文体实践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这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平心而论,李永康的文字功夫还是较过硬的,也多少显示了他的创作潜力。
写到这里,我顺便说一声,我觉得李永康的集子附录的文艺随笔与评论很有个性,很有见解,很难得,不妨适当发展,或许有另外一番收获也说不定呢。
原载《微篇文学大观》2000年
凌鼎年:(1951——),中国作协会员、作家网副总编、央视中国微电影微小说创作联盟常务副主席、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特聘副总编。在《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人民文学》《香港文学》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过500多篇作品、900多万字,出版过45本集子,主编过200多本集子。作品被译成9种文字,16篇收入日、韩、美、加拿大、土耳其、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大学、中学教材,另有作品收入海内外450多种集子。作品曾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最高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紫金山文学奖、叶圣陶文学奖、吴承恩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蔡文姬文学奖、金麻雀奖、小小说事业推动奖,7次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一等奖。在以色列获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主席奖,被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 UNITAR周论坛组委会授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创新发展领军人物金奖”,被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授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