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首页  |  微信  |  微博
首页 > 文艺创作 > 文学作品
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二十五: “意蕴”与“真实性”的商讨
作者:紫夫   时间:2019年11月12日   点击数:39387

       我读永康的微篇小说已不是头一回,每一次我都力图破译这些精短作品内在的蕴籍,寻找内在的“文眼”,然而几乎是每一次我都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沉淀在心底,难怪作家阿来兄告戒“读(永康君)这些小说,要特别心无旁鹜,而不能因其篇幅的精短而带上吃快餐的心态。吃即食面的方法,消受不了这种东西”。如是三番终是觉得如品茶一般渐渐地尝到了一点滋味来。于是就想与作者坐在一起“商讨商讨”。因为作者也明明白白地告诉过他的读者,“我写微篇小说……还因为有话要对他人说有事要对他人商讨。”好一个“商讨”,这不正是作品的魅力打动了记者而令读者’欲罢不能”吗?!

       当然,一篇作品,不管其尺幅大小,它不可能通过文本这一载体表达出具体的指向性,通常我们所说的直露的作品是不会吸引读者的。看到文本中的第一层未看到那一层,观者无可指责。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决不会明码标价的,这就是需要读者的社会经验的参与。话又说回来,确实“隐诲”得令人不知所云的文本,天底下会不会有人去读,干啥要去伤脑筋呢。永康君的微篇小说不是“隐诲类”。

      当我收到永康君惠赠的他的第二本个人集子《小村人》时,晚上就一口气通读了,其中有的作品是先前在报刊上发表时读过的,有的是第一次看到,五十篇精短作品,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倾力关注。《五奶奶》中人情世态的淡薄,《酒干倘卖呒》、《修壶记》、《挂历》、《深夜来客》等篇什对世事人为造成的尴尬的披露,可谓淋漓尽致。

       权威的微型小说理论家提出:(微篇小说)凝聚的思想内涵要大大超过艺术形象本身。这是对微篇小说这一文体创作的普通规律的认定。换句话来说就是微篇小说本是精短的,但字里行间所包容的意蕴却是深广的。《小村人》能让人一口气读完,正是因为从不同层面向我们转递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关注着他身边的人和事,对其“设身处地”的人世倾注了他的关切、爱护、怜悯、谅解等情感,即“感同身受的”同情心。作者要和读者“商讨”的正是这繁复纷纭的社会现实。

       永康君写的微篇小说单一理性的绝少,更多的是耐人反复咀嚼的意蕴,例如我刚刚编发的《黑蝴蝶》(《贡嘎山》99年5、6合刊),文本中所揭示的作为恋人间要终成眷属靠的是什么?通常人们都可以寻找到一个“二律背反”的理论:一、爱情是纯真的;二、爱情是虚假的。无一例外,文本中也提出了“我的理论:婚姻是缘份,并不是出多少钱买一件物品。看来理论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把人哄到手才是真理。不是有人说爱情是场骗局么。”接着作者在文本中为我们演绎一场爱情游戏。“游戏的结果是我输了——不是她猜准了。当她从习惯性的手表、手镯、项链、戒指、耳坠等一系列时髦的饰物上去猜想时,我后悔莫及,我痛苦地眯了一会儿眼睛,把礼物塞在她手里,然后故作镇静地告诉她说,我要去一位朋友家,让她自己骑车先回去。她一下明白了的意思——初恋的情人是糊涂却又是敏感的啊!也没打开帕子瞧瞧就交给我,转身像蝴蝶一样飞出了公园。”文中的“我”给女友送的礼物是什么呢?是“精心挑选的两只黑色塑料蝴蝶结”!看到此,读者恍然大悟。其实,如果我们再细细咀嚼,从“两只蝴蝶结”能否想到蝴蝶采花什么的,或是想到为什么是“两只”,又为什么一定要是“黑色的”?作者写这篇微篇小说时一定想到了,只是在字里行间深藏不露,这就是高明之处,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己,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上人心湖难平。这篇作品和收在《小村人》里的《爱我的人已经飞走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却更接近于现实。

       另外,如《二胡的悲》、《无言的结局》、《杀人者》、《理解》等似乎带着明显悲剧意蕴的作品,细细咀嚼,其内在的包容量也不是一两句话便能说清的。凄凉悲怆的旋律和“那女学生当年因拿了学院一把珍贵的二胡被开除了”,其中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顾直听到儿子说“哪知那三轮车夫不答应,说他们把顾老太爷捧出名了怎么就翻脸不认人呢……顾直没听完,捡起一根断桌腿一边朝儿子打去,一边却止不住流下两行老泪。”?为什么“众人晓得阿强是为何花的死而疯的,却不同情他,反而说他是自找的,活该!”?为什么只有老伴理解他“只要有人买他的书,他就心满足了”而“他”却会“泪流满面”?诸如类的蕴藉比比皆是,颇见永康君在选材开掘中是花费了功力的。

       艺术大师罗丹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微篇小说理论家刘海涛先生说:“一件平凡普通的小事,你如果从更高、更深的角度去感受它、体验它、挖掘它。你就完全可以从这件平凡的小事开掘出深刻的主题来。”最近《人民文学》副主编崔道怡也撰文指出:“生活素材为艺术作品,需要由作者加工改造,这种改造,总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小说家对题材的理解,对题旨的提炼,对人物命运与相互关系的把握,对情节、结构的安排、选择等等,不可能一次性敲定,总要随构思的进展,几经调节并多次较正,才能求得大体认可,那么就可说,创作即修改——小说无不都是‘改’出来的。(见《小说选刊》2003年3月号《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一文)永康君对自己写微篇小说也有一个纯朴的总结:首先是有什么撞击了我的心灵,而且几天甚至几个月潜意识里有一股表达的欲望和冲动,这还不能动笔,要先冷静冷静,待表达欲望再一次燃烧起来后,才一口气在草稿本上写下来。十天半月后,再寻出来看,觉得有点意思,还能惹人一笑,这才用稿纸边修改边工工整整的抄写,还不能寄走,过两天,又自我“欣赏,不满意再修改,如是三番五次,先把自己折腾疲惫了才寄出去。”由此可见永康君创作的严谨。

       我曾数次与永康君坐在一起品茗聊天,多数时间我们谈论的都是文学创作,这和“现实,是相违的”(因为“不谈文学”已成为时髦的口头禅。)在氤氲的茶雾中,我听过他许多构思中的微篇小说,很多都在此后变成了铅字,这些面世的微篇小说几乎都与当初他与我交谈时的想法大相径庭,却更加精到独特,引人入胜了。例如《酒干倘卖呒》,在我的记忆中,永康君最先的“画面”是“一个老头将收来的啤酒空瓶砸碎,满地的碎玻璃在阳光下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折射出现实生活的种种色调。再例如《二胡的悲》,当初永康君只是告诉我这样一个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在遇到诸如篮球、象棋等比赛时,都爱高价聘请专业人员代表本单位竞赛,以此夺得虚名,这是为什么?而发表出来的作品与先前所思已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凡此种种已让我窥视到他在文学创作中执着的追求。

       永康君把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朴质的情感注入了他的作品中,创作出“真实“的文本让读者接受。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作为作者的他在读者之间构架了一座心灵的桥梁。他创作的微篇小说能被读者认可,其根本原因就是: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因为作品在作家构思、创作时,把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通过形象思维的创造性虚构和重新组合,再加上审美情感的作用,化为现实在完全不存在的艺术意象。而同样的,读者对文学欣赏的完成也不止于“消遣”与“娱乐”,因为内涵深刻的作品往往寓教于乐,使人在阅读时产生反思。可以立个简单的公式:作者虚构的作品(“假”)——读者通过阅读欣赏,认同、共鸣上升到认识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感)。这与作者的艺术功力与艺术追求是密切相关的。

     《酒干倘卖呒》中那个退休的老头用酒厂赔款去收购空酒瓶,砸碎了再卖给玻璃厂,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事吗?《无言的结局》中主人公顾直“为那些在烈日下打着赤膊为一元二元拼命地跑着的人力三轮车夫在火锅店前置了个免费供应开水处……开水的供应由最初的十几瓶发展到五个保温桶……没有挣着钞票却也换来开心。”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事?更有近乎荒诞的《杀人者》、《女教师与蝎子》、《计谋》、《证据》、《经理》、《会说话的心》等篇什,仅从故事本身单纯地看,能说现实中确有其事吗?那读者为什么会认同,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呢?读者对永康君微篇小说中情节(故事)认可是为了获得艺术的审美享受,而非实有的目的,有一句总结很能说明现象:把艺术真实等同于生活现实,就会闹出观众上台打演员的笑话。正如脂砚斋批语: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无中生有,弄假成真,小说之道,正在于此。

       永康君写微篇小说没有眼下多数人那种浮燥的情绪。可以说相当多的人都做过文学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尝到为文学而付出的艰辛代价,多数人弃文“另谋高就”,而他酷爱文学创作却没有一丝一毫功利目的,以平常心对待这一切。他在《小村人》的代后记中直率地说:“我写微篇小说没有考虑过别人小瞧不小瞧的问题。我不靠它挣钱养家糊口,也不靠它提干长工资享受待遇……我写微篇小说,是因为此乃是我要做的非同一般之事情中的一件。”在我读这一段话的时候,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身背小挎包,怀揣十元我,从一个名叫回龙的小山村向都市走来的青年;当年这位青年曾露宿桥头的工棚而将舍不得住店花的钱买了一本《阅读与写作》珍惜地放在挎包里,被查夜的公安人员“请”去后,又因了这一本书籍而对他肃然起敬,安排他睡在公安的床上;十多年后,他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为都市一员,成为一名作家。永康君是成功的,不止是为文,还是为人。

 

(原载 《文化生活报》2000年4月、紫夫杂文随笔选《狩猎者的觉醒》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4月)

 25.png

紫夫杂文随笔选《狩猎者的觉醒》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4月

 

       贺志富,笔名紫夫,高级编审职称,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文学专著16部(其中长篇小说7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杂文集9部),并在《四川文学》、《西藏文学》、《文学青年》、《滇池》、《科幻世界》、《溪水》、《少年科学》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百余万字。曾获第二届四川文学奖,第三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上一篇: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二十六: 隔壁大哥李永康 下一篇: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二十四: 写实向左 写意向右 ——读李永康小小说集《生命是美丽的》
联系电话:028-82722259
地址:中国·四川 成都市温江区文庙街6号
邮编:611130
技术支持:成都全景
蜀ICP备1701700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50173
公安备案号:备200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