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李永康这个名字,那还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他经常在我们阿坝州文联主办的《草地》发小小说,我也偶尔在这个文学杂志上发小说、诗歌、散文。我们有时还在同一期杂志发过作品哩!
但我真正与李永康见面,那已经是2002年冬天的事了。《草地》文学杂志在汶川县三江潘达尔森林景区举办笔会。记得那一年,著名诗人杨牧,《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粱平,《四川文学》主编、著名藏族作家意西泽仁,后来在全国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康定情歌》编剧、著名作家高旭帆,还有已借调到阿坝州文联工作,现任《羌族文学》主编、《神奇的九寨》的词作者、著名羌族诗人羊子都应邀来参加了笔会。当时,李永康也属于应邀之列。我那个时候是以两种身份参加的,一是作为《阿坝日报》记者前去采访笔会盛况;另一种身份,因为我也属于那种喜欢写东西的那类人。在笔会上,我有幸见到“活的”李永康。李永康给我的印象,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难怪成都大学中文系教授刘连青称赞他为:“平民小说作家”。也就在那次笔会上,李永康告诉我,他在成都市温江区文化馆主编《微篇文学》报(这就是后来的《微篇文学》杂志)。同时,李永康也得知我是温江女婿。我们还单独合过影,至今我还珍藏着我们俩合影的照片。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李永康了,并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记得,2003年春,我当时在《阿坝日报》副刊部担任编辑,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副刊“周末”版开设了“作家天地”栏目,我当时约请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记得其中就有李永康。他给我是《红樱桃》、《生命是美丽的》两篇小小说,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两篇小小说写的都相当不错,可以说是李永康的代表作。而且我最喜欢的就是《红樱桃》那一篇。因为,我知道那是李永康参加汶川县三江潘达尔森林景区笔会的最大收获。当我收到《红樱桃》、《生命是美丽的》两篇小小说,就立即交给主编。可主编那里没通过。后来,《红樱桃》发在了上海《金山》杂志,当年的《小小说选刊》还编选了。当我告知主编上海《金山》采用李永康小小说的消息时。主编才同意我编发《红樱桃》、《生命是美丽的》这两篇小小说。2009年,在我主编的《九寨沟中学》校刊第1期“作品欣赏”栏目,我还专门转载了《红樱桃》、《生命是美丽的》这两篇小小说。为此,2010年9月,在我亲自策划、组织、实施与四川省散文学会联合举办的“九寨沟中学校刊首届文学笔会”上,李永康还兴致勃勃地接受了我的邀请。当然,这是后话。可我看到《小小说选刊》编选《红樱桃》时,我气惨了……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我和李永康交往的不断深入,我偶尔也寄稿给他。因此,他还在他主编的《微篇文学》报编发过我的散文哩!再后来,我随妻子、女儿移民定居到成都市温江。我们的接触就更多了,关系也随之更加密切。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我经常参加温江区作协的活动……说真的,李永康的小小说集《红樱桃》,送给我都一年多了。我早就想为他这部书写点文字。可每天都在为编稿、刊务繁忙着。这不,我现在终于有了点时间,为他,也为他的小小说集《红樱桃》写点读后感吧。其实,文坛上评论李永康的小小说集《红樱桃》,可谓,数不胜数。在这里,我就仅当凑个热闹。
纵观李永康的小小说集《红樱桃》,既蕴涵别具一格的睿智与妙语连珠,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悉力与解剖力;既具有诙谐幽默,又有悲天悯人的严肃,在读者灵魂深处绘制出一道热爱和信仰的靓丽彩虹。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优秀作品。其作品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耐人寻味的启发力以及那潸然泪下的故事情节,而深受全国各地读者的热捧,尤其是中学生的青睐。下面我就小小说集《红樱桃》中的几篇印象深刻的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在李永康的小小说集《红樱桃》中,《两棵树》主要描述了:一棵深处在肥沃的土地中,在养分充足的土地和风和日丽的阳光的呵护中迅速成长,最后却被大风连根拔起,而一命呜呼的松树。另一棵却成长在岩石缝隙中,在贫瘠的土地与风吹霜打中屹然而生,最后练就为傲雪冷霜的迎客松,成为这片岩石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个身处异样环境中命运却迥异的松树的故事。或许有些人在呱呱坠地时便身穿绫罗绸缎;吃着珍馐美味;住着珠窗网户;开着香车宝马。就像这棵深处肥沃土地中的幸运松树一样。也许,象这种出身名门望族的幸运儿毕竟是寥寥无几。而有的人一生下来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蓬门荜户;以步代车。就像那棵成长在岩石缝隙中的松树一样,而我们绝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出身。或许我们会怨天尤人,进而心如死灰,以致庸碌无为的了此残生;或许我们也会摁住生命的咽喉,在头破血流中不断奋勇前行,即使我们无法光耀门楣,朴实无华的度过一生,但这些不卑不亢,迎难而上和朴实无华,同样也会成为这个急功近利和灯红酒绿的社会之中的一幅耀眼的图画。困难和折磨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把百炼成钢的锤,打掉的往往是脆弱的铁屑,炼成的必是锋利无比的钢刀。李永康的小说,从来不喋喋不休的讲授大道理,而是把智慧的溶于故事之中,让读者自己细细品味,就像一朵纯洁和艳丽的莲花从涟漪中浮出,给人一种傲然于世的美。同时又让人受益匪浅。而《生命是美丽的》则讲述了,一位教师来到一个穷乡僻壤的乡村教学,在学习上自费买鱼给学生做实验,在生活上又无微不至地照料尿床学生的感人故事。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位家境贫寒,却又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学生形象。作者能够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放到主人翁的低位,并对小主人努力摆脱家庭偏见,克服跋山涉水的困难,争取独立的人格,追求幸福生活所做的顽强努力而热情的讴歌。平心而论,像这类写教师的作品,本人也读了不少,但感触却犹如浮光掠影而转瞬即逝,但当我读到尿床的学生说出:“生命是美丽的”这句稀疏平常的一句话时,我的眼睛却湿润了。或许一位学生辍学对于整体学生而言,影响甚微,但这位教师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和无愧于“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师”的称号而跋山涉水几十公里家访和耐心开导,终于使一个迷惘的心灵看到了光明的火花,不仅演绎了“传道授业”的角色,更是身体力行的去帮助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美丽十足。
在《怪圈》中,李永康谈到,一对教师既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又惧怕供养孩子上学,孩子一旦上了大学不仅表明自己的心血没有付诸东流,也可以光宗耀祖,眼前将是一道康庄大道,可怕的又是上大学那高昂的费用却又让这对一贫如洗的教师望而生畏。聪明懂事的孩子读懂了父母的心,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而自愿辍学打工;一些经理和企业家却对名落孙山的孩子大力呵斥的故事。这个故事到让我想起了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对婚姻的精辟论断:“城外的人想进来,而城里的人想出来”。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盼放假,而放假的时候却想上学。真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绝大多数的人,往往都有这种通病,那就是得陇望蜀,总是不满足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赐。于是,不择手段的追逐,结果,有的身败名裂;有的穷困潦倒;也有的患得患失。这种苦难多半都是因为贪婪而造成的。在怪圈这个故事里,这对教师父母感觉自己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和这么多的金钱,却依旧家境贫寒。而人家那些没有上过大学,却靠着打工开着豪车,住着豪宅的经理和企业家。绞尽脑汁却依旧百思不得其解,进而支持孩子打工;而那些靠打工而成为经理或者企业家的人,却深知自己因为知识的匮乏而导致的创业和发展的艰难,进而怒斥孩子不争气,没考上大学。其实每个人都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别人无可替代的角色,我们不应该得寸进尺。否则,必陷怪圈之中。或许,一些知识分子命中注定就要忍受贫困生活的磨砺。一切贪图金钱的人,都不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贫富不应该令自我喜出望外或者忧心重重。财富的获得,或许要尽心竭力去追求,艰难险阻要逾越,而且东奔西跑,结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对财富的媚俗或许是受到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所侵蚀,是一种腐化人类淳朴无邪的心灵,更是一种文明的通病。
对于李永康的这部小小说集《红樱桃》,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的青年作家罗伟章也这样评价:“近二十年来,永康都在锲而不舍地挖着一口井。“生命是光,光照进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作为在灵魂里淘井的人,对这句宗教名言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每一个真正的作家——包括永康在内——都在承受着这种被燃烧同时又被吞噬和融化的命运,但每一个真正的作家,也都必然是在光的引领之下,才潜入黑暗的。永康深深地懂得其中的庄严。”是的,为财富而生活,不仅会桎梏一个人的才华,甚至会促使其遭受灭顶之灾。一切无以伦比的事物不会由财富而衍生。贪婪或许会让我们跑的更远,但绝对不会让我们站得更稳,而是让我们变得八面玲珑,因此,和真正的作家是背道而驰的,而只能变成一位哗众取宠的文字匠。当一个人为了吃饭穿衣而创作的时候,其思想是很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因此,一个特立独行和有造诣的知识分子,应该视名利于过眼云烟,这才是最伟大的知识分子。
的确,李永康的这部《红樱桃》,由于篇幅精悍;构思新颖;创作手法的朴实等等特点,而且其中的很多生动和有趣中的故事,对于人类为何而生存以及生活中的诸多迷惘,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是一本突破文化的藩篱,超越年龄束缚的传家经典。让读者从中品味人生的真谛,剔除尘世浮华。通过文章来彰显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摈弃人性中的唯利是图、不思进取、诛求无度等等劣根。指引我们应该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知足常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仔细品味。“这是一个一开始便着迷于小说的人,而且一直不曾倦怠与敷衍的人所写的小说。通读全书,读者朋友也能感受到作者从未在这本书中油滑过,也没有为了写作而写作过。这是一种出于灵魂深处、性情深处的真诚的写作。是一种除了表达的愿望之外,没有第二种愿望的写作。”著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如是说。这也难怪,这本集子列入了"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微型小说名作选"。充分显示了作家广阔、雄厚的生活基础,其深刻的寓意性、幽默中展现的荒诞、叙事中带给人们的思考等,都让读者喜悦地看到作者不断吸收西方文学表现手法,尝试叙述主体视角变化所体现的中国优秀微型小说的新变化。正如原《成都商报》副总编、作家何定镛评论中说的那样:“小说集《红樱桃》是作者多年创作的一个总结。作者用灵魂深处,性情深处的真情来创作,讴歌了人性的光辉,人性的美,鞭挞了人性和生活的阴暗,反映了真实的生活、人性,用善恶辩证引导人。其作品以小见大,着力提倡社会的诚信,探索爱与迷惘,展示了生活的丰厚和机趣,呼唤和谐相处,追问人该如何生存及面临的困境和多种可能性。用平民作家的话语关注普通人,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审美意蕴和感染力,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该书被四川省作家协会推荐参加三年一届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该书作品入选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及《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等近百余种选本。新华网、中国作家网、中国网、人民网等数十家网站曾对该书宣传报道,”
品读完李永康的小小说集《红樱桃》,我掩卷闭目沉思。在回首和李永康交往的日子,我真诚地祝愿,李永康在小小说创作的道路上步子是越走越坚实。路是越走越好,走的更远,走的更宽广。
(原载《作家文汇报》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