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首页  |  微信  |  微博
首页 > 文艺创作 > 文学作品
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十八: 拓展艺术表现维度,深化作品人文空间 ——从金麻雀奖获奖作品看李永康近年创作的艺术追求
作者:石鸣   时间:2019年10月31日   点击数:39578

       2013年5月底,第六届(2011-2012)“小小说金麻雀奖”在郑州揭晓,李永康以《盲人与小偷》、《生命轮回》、《新守株待兔》、《树的哭泣》等十篇作品获奖,成为四川首位获此殊誉的作家,为自己多年来的小小说创作涂抹上了精彩的一笔。“小小说金麻雀奖”于2003年由《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郑州小小说学会联合设立,旨在倡导和规范小小说文体,遴选精品,推举名家,促进小小说事业的繁荣发展。该奖项以每位作家在规定年度内创作发表的10篇作品为参评单元,严格参照作家的整体创作实力进行评奖,自2003年设立以来,经过连续几届的评选和传播,目前己成为我国小小说创作领域的权威奖项,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首届金麻雀奖的评选中,李永康获得提名奖,如今间隔数年获金麻雀奖,可以说这既是对作者多年来在小小说创作上坚持不渝的肯定,也是对作者在创作中不断开拓、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也因此,它不管是对作者个人还是对四川小小说创作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从一定程度上讲,李永康荣获“小小说金麻雀奖”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不仅因为他从踏进文学创作天地开始,就一直对小小说情有独钟并笔耕不辍,还因为在多年来的创作中,他一直有着清醒的文体意识、认真的创作态度和良好的反思精神——这些特质,对当前的小小说创作而言,显然十分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体,小小说从诞生到现在也不过近三十年时间,所以严格来讲,这一文体目前还依旧处于发展势态之中,还依旧需要有勇于探索的创作者不断地通过写作实践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边界。当前,受这个时代阅读趋势的影响,小小说创作正逐渐分化成两股主要的趋势:一股是迎合这个时代浅阅读的需要,一味沉湎于短小故事的营造。他们正将小小说日益拉入通俗文学的阵营;另外一股,则坚持小小说的文学性,在写作中强调小小说的文学和艺术表现,并努力探索小小说的文体表现边际。两股趋势中,前者人数众多、势力庞大,后者人数较少,力量也相对较弱。但是,却正是因为有了后者的存在,小小说才作为文学大家庭的一员建立了其立足的根基。所以虽然声势较弱,后者却是推动小小说发展的主要力量。

       李永康的小小说创作,大抵属于后一股趋势。

       作为一个喜欢思考与反省的创作者,李永康在小小说创作中一直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紧紧贴着文学表达这一主线去挖掘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审美特性和表现手段,并在创作中加以实现,小小说便终将会因为脱离其立足的土壤而逐渐枯萎。所以,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李永康近几年的创作并将其同他早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他近年来创作上的一些变化:题材视野更为宽广、表现手法更为多样、意蕴表达更为开放、空间构架更为通透。这些变化,无不体现出李永康在小小说创作中苦心追寻艺术性表达的努力。尤其在表现手法上,与早期作品的略显单一不同,李永康在近几年的创作中积极探寻小小说叙事手段的多种可能性,在继续其擅长的传统表现手法的同时,又大胆尝试诸多现代派表现手法,并将其同传统叙事进行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小小说艺术表现的维度。这一努力的直接结果,就是在他的近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小小说更丰富的表现形态,更看到了作者经由不同角度进入人性诸多层面的种种思索与拷问。这是一种明确的指向,也正是因为这种指向,李永康的小小说具有了让人沉思的空间。

       以此次获奖的十篇作品为例,《盲人与小偷》以人物身份的虚实映照,借力打力写出人物内心的心路历程,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人性深处善恶转换的真实图景;《生命轮回》以传奇笔法叙说生命形态的转换与延续,触及人性深处动人的温暖;《树的哭泣》以类似寓言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城市变化发展中的家乡沦陷之痛;《新守株待兔》以反讽笔法展现文化开发的乱象;《花开的声音》以古典笔法细细抚摸对生命意义的感悟;《青花瓷》以细腻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映照情感和生命的伤痛;《桥殇》以平铺之笔缓缓铺写生命价值的呈现与错落;《陪妈妈相亲》以童年视角展现成人情感的丰富维度;《一枚戒指》以荒诞玩笑写深情款款和人心柔软;《有这么一天》以表面的退休生活写人对习惯的依恋,实际却触及人心深处对生命中某种失落的伤感——所有这些似乎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进行概括的作品,实际上又并非一句或几句话所能概括那么简单,因为它们往往有着表现手法与内在表达互为反衬或映照的空间,也因此让作品的意蕴表达更具开放性,更能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而这些基于直面、暗示、隐喻等叙事手段的表达,又因为无不与文字深处的底色紧密相联(这底色,就是李永康的人文情怀),因而也更多地呈现出李永康对世界的认知、对世象的分解、对生命的体悟。数年前,我曾在一篇谈论李永康当时的小小说创作的文章《用关怀和温情写作》中指出,“从李永康不同时期的小小说作品可以看出,温情和关怀一直是其创作中一个脉络清晰的母题,它们在涂抹人性光辉的同时,也为李永康的创作凿开了一条文字和心灵交汇的溪流。”现在回头再看,当年流淌在李永康小小说创作中的这一人文情怀的溪流,多年来不仅一直绵绵不断地流淌着,而且因为作者近年来思考的深入,如今更是流淌得深沉而富有力度。

      几年前,也是在那篇《用关怀和温情写作》的文章中,我曾寄望李永康在以后的创作中能让语言和叙事多一些意趣,多一些飞翔的感觉,而纵观李永康近年来的创作,可以说,他正在让他的语言和叙事富有意趣,正在让它们有飞翔之感。更轻松、更收放自如的创作势态正在他近年来的创作中日益呈现,大胆的闲笔、宽阔的想象、有意识的简笔,这些让人心动的创作特质正在李永康的小小说创作中清晰显现,而它们的成熟,必将让李永康的小小说创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原载《青年作家》2014年1期,《四川日报》2014年3月28日)

 181.png

 

    《青年作家》2014年1期“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专号

 

       石鸣,四川人,自由写作人,从事自由写作和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文学作品与理论文字见于国内外多种文学、理论报刊,并有部分文字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刊物、报纸转载,及入选部分年度文选。曾在《小小说选刊》主持"域外撷英"栏目。著有评论集《现实与抒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十五: 为了一种新文体 ——李永康印象 下一篇:李永康作品评论与鉴赏系列之十四: 李永康的小小说创作及其评论
联系电话:028-82722259
地址:中国·四川 成都市温江区文庙街6号
邮编:611130
技术支持:成都全景
蜀ICP备1701700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50173
公安备案号:备20050125